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五湖四海的文化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1、五湖四海的地震文化
1.1 我们准备好了吗?
1.2 地震图标
灾难有多大,人有多坚强。
减灾始于学校。
—地震谚语
地震是人类的共同灾害,五湖四海也就有了共同的地震文化。
从联合国环境署公布的全球自然灾害看(图1-1),地震次数排在洪水和暴风之后,而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却是首位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10 月13 日,我国防灾减灾日是5月12日。
抗震减灾,人类有着相同的感受和使命。在五湖四海的文化里,团结友爱得到赞扬,道德缺失受到谴责,无论我们是否相识,也不管在眼前还是天边。五彩缤纷的绘画、影像、照片、邮票、涂鸦和警句时刻在告诫: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感人肺腑的图标、漫画、折页、电影、标牌和雕塑坚定地表述:团结起来,战胜地震。
紧握的双手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坚定的双眸鼓舞着你我的决心:
不要忘记地震!不要淡漠那些曾经的付出。
1.1 我们准备好了吗?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加拿大和美国的宣传画(图1-2)。一幅描述的是渥太华的国会大厦遭到地震破坏,写实的首都广场和主要街道坍塌破落,四面起火冒烟……另一幅描述的是美国1906 年旧金山地震复发,房屋倒塌,市政大楼断裂……乍一看,可还了得!岂非“太岁头上动土,胆大包天”。细看标题,倒也质朴:
Are we ready?
>
图1-2 我们准备好了吗?(左:加拿大;右:美国)
宣传者直白坦然:咱把丑话说在前——有备无患,无备则患。
当然,公众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呆傻,这等承受能力还是有的!加拿大的地震虽然极少,但是渥太华曾在历史上遭受过袭击,东北方的小震至今不断。美国更别提了,圣安德烈斯的地震更多,宣传画已经表明:外侧大柱子旁边的女士和孩子是安全的,因为那是个便于逃脱和救援的部位。
为了让公众早有准备,美国的科普影片居然采取真实的城市、街道和人员,透明地通报了诸如消防蓄水库建在何处、活断层在城市的准确位置、地铁等公共场所的抗震措施、地基危险的区域和街道、专业台网的观测结果,专家推断的几个可能的地震位置,还有咨询电话的号码、服务的网址……提供了各种便利的联系渠道,让大家能够查询和接触到有关的数据、图件的文章,怎一个便字了得!
其实,亘古通今就有个规律——恐惧来自封闭,稳定在于知情。
“我花了纳税人的钱,您要兑现知情权。好吧,给您,愿意效力。”这就是原则。
当大家都敢说“我准备好了”之时,便是文明胜利之日。
1.2 地震图标
地震消息是由专职部门发布的,国际上13 个发布信息的单位都有图标,会像公章一般加盖在权威性报告和图件上。
如图1-3 所示,左上角是国际地震中心(ISC),设在英国,全球地震参数在这里统一定稿并发布。第一行图标中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红色印章有文化含义:白色的阴刻是易经八卦中“震”的符号,古义有三重——东方、春分、青龙,比喻中国地震事业似青龙、乘春风、升东方。其他两个单位是日本气象厅(JMA)和欧洲- 地中海地震协会(CSEM-EMSC)。中间一行是美国的4 个权威单位,分别为Berkeley、IRIS、NOAA 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后一行的图标从左到右依次是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非洲地震学委员会(AfSC)、亚洲地震学委员会(ASC)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各国的地震应急图标基本相通,不需文字,直白易懂(图1-4),制作时会略加变形,一般会置于黄色的三角形牌子上。外出旅游,务必注意各类图标的指示,警察会依此执法。
“有备无患”是各国宣传的基调。英文口号也是这样的:If you fail to prepare,you prepare to fail(图1-5)。
许多宾馆和候机室里也都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地震应急卡通、宣传折页等,供游客免费取用(图1-6)。应急通道、救援办法、避难场所……都会有清楚地交代,有助于消除地震来临时的混乱。这方面,日本的工作做得很好,学校、医院、运动馆、候机室、铁路等也都有配套的图标指示,画在地上、标在头顶,按照指示走、根据标牌做,一切OK。对医院、消防栓、警察局等重要的公共应急服务单位,大街上置有统一的标志,各国人士不必张口、无需翻译就能找到。东京已经发展成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的一个榜样。
图1-5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图1-6 各国宣传的重点是"有备无患"
我国的宣传材料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示意图简单明了, 比如判断地震的办法(图1-7)、室外避险去处(图1-8)等,都很实用。
图1-7 地震判断办法多
图1-8 房倒树不倒,有树不用跑
法国、海地、智利、新西兰等国的地震涂鸦也很多:住在楼房的人们在地震时该怎么办?向孙猴学习吧——因地制宜。房屋重建怎么办?动动脑子吧——先打好地基(图1-9)。
图1-9地震涂鸦(左:法国:右:新西兰)
来源:中国地震学会
选编、一审:盛馨逸
二审:熊丹
终审: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