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艺术翻开了地震的另一面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3、艺术翻开了地震的另一面
3.3 抗震救灾
3.4 艺术中的地震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爱因斯坦(美)
3.3 抗震救灾
◆ 地震灾难
针对2011 年福岛地震核泄漏,日本现代派画家Manabu 完成了一件巨幅的超精细工笔画(图3-21),该画在国际上很受好评。图3-22 和图3-23再现了突发地震时,亲人阴阳两隔、泪洒天河的面……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震灾并非没有想象力,忘却总让人失误。
图3-21 融化(I Manabu,2012)
图3-22 地震(意大利,Allen Caprio)
图3-23 左图和右图分别是Orleansville 的1954年地震和1985年地震(B Taslitzky)
地震的次生灾害,还包含社会的不稳定。
艺术之笔提出了遇难者的安葬、灾民的生活保障、儿童的关照等社会救助问题(图3-24)。很多以孤儿为主题的作品都催人泪下、撕心裂肺。1904 年印度拉哈尔(今巴基斯坦)发生地震,灾民得不到救助,政府官员弃职逃跑,曾引发过严重的社会骚乱(图3-25)。
图3-24 左起:如梦(Dheny-Patungka)、震灾(SForbes)、小孩的名字叫希望(A Dickinson)
图3-25 拉哈尔地震的社会骚乱(印度,1904)
◆ 应急救援重建家园
美洲有一个抗震救灾的流行歌曲——《我不会退缩》(I won’t back down)。
2017 年9 月墨西哥遭遇了两次地震和3次飓风,惨重的损失也波及了加勒比海沿岸各国。当时,流行歌手演唱了这支朴素歌曲,苏珊(Susan)配了图,迅速风靡美洲,成抗震战歌(图3-26)。图中左下角的两个人的手语为“重建”,佛像寓意“平安”。
图3-26 我不会退缩(S Shie,2017)
歌词内容:
啊,我不会退缩,
是的,我不会退缩,
即便让我站在地狱之门,
我也不会退缩。
我会站稳脚跟,不回头。
我不能让手脚被拖拽,
要站稳脚跟,不退缩。
嗨,宝贝,世上无平路,
嗨,我会挺得住,
我不会退缩。
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人生只有一次,世界推着我向前。
嗨,我会挺得住,
我不会退缩,永不退缩。
残垣断壁的灾区飘出歌声,宛如抬起悲催的脸颊;隆隆机器的工地响起战歌,轻轻抹去了眼角的泪水(图3-27)。新生活,开始了!有什么能比它更美好。
图3-27 生命高于一切(左,Danny;右,俞志达)
《圣经》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撒玛利亚人(Samaritan)善良仁慈,他们以救灾救难保护平民、见义勇为、抢救伤员著称(图3-28)。以这种精神为准绳,1863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用瑞士国旗的反转颜色——红十字为标志,1864年国际上通过了人道主义的《日内瓦公约》(我国于1956年签定)。从此,不朽的撒玛利亚精神与人道主义成同义词,世界各国的很多医院、慈善机构、急救站都是用Samaritan 来命名的,以突出“救死扶伤”的特点。100多年间,在战场和地震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3-28 善良的撒玛利亚人
1883年意大利地震和1907年牙买加地震的救援,是国际红十字会的较早亮相。饰以红十字标志的救护车、旗帜和工作人员成了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图3-29),1887年法国安置了意大利地震的难民(图3-30)。国际地震协会于1900年成立后,各国红十字会的持之以恒的救援工作,诸如捐款、运送药品和食物、派专业救援力量、提供地震信息服务等,已发展成国际震灾救援的通用做法。
图3-29 红十字救援队伍在1883 年意大利地震(左)和1907 年牙买加地震(右)中
1908年意大利梅西纳地震时,刚好有4 艘俄罗斯军舰在附近巡航,水兵们立刻把居民转移到船上,还医治了2000多名伤员。美国和欧洲十几个国家都派员赶赴现场,我清政府亦拨款五万两白银赈济。意大利的国王亲临现场抬担架,王后伊琳娜(Elena)以普通救助成员的身份在大雨滂沱中救治了伤员(图3-31)。一百多年前的地震救援能做到这样,当点一个大大的赞。
图3-30 法国安置了1887 年意大利Liguria 地震难民
图3-31 王后在梅西纳地震中(意大利,1908)
2008年汶川地震后, 刘宏完成了一幅获得较高国际评价的作品《大地之音》(图3-32)。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女孩用双臂紧搂着无忧无虑的小妹妹,几本整齐平放的书籍和破碎的书包陪伴着她,飞过的白鸽、鸿雁带来了希望。生命的活力冲出了灾区的残垣,扫除了天地的阴霾。随后,刘晓东创作的《出北川》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好作品(图3-33),背景是汶川地震曾经造成的滑坡遗迹,年轻姑娘们的心却紧紧地与故土的山水不离不弃,正在从这里走出北川。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成功。
图3-32 大地之音(刘宏,2009)
图3-33 出北川(刘晓东,2010)
重建家园的开展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决策。我们对于西方的思路并不是都能理解的,他们的翻篇速度很快,重建家园的宣传画和涂鸦会突然变成狂歌劲舞的风格(图3-34),新修建的房屋也会别出心裁(图3-35),例如有些建筑物会故意设计成摇摇欲坠的阁楼,办公楼还要装饰个“大裂缝”的吓人样子,宾馆和图书馆的造型也挺奇怪的……
图3-34 震后的仙女在劲舞(左,Flores;右,Wood)
宾馆,葡萄牙
办公楼,英国
商店,波兰
图书馆,美国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图3-35 抗震设计的建筑变成旅游的景点
3.4 艺术中的地震
这里的油画、壁画、水彩、钢笔画和素描,还有那些印象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和数字艺术……都没有文字说明,作者充其量留下简洁的标题:地震、力量、余震、震中、波动、新生、地应力等(图3-36 ~图3-39)。但博物馆的粉丝一直很多,尽享各种文化的浸润。
图3-36 日本地震(左,S Komatsuzaki,1979)和美国地震(右,B Iorio,2013)
图3-37 地震波动(左,J Quiros),地震(中,L Jerram),余震(右,K Jones)
欣赏的标准是什么?一位艺术家的话令我茅塞顿开:
艺术含有生命和激情, 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欣赏时, 只要觉得赏心悦目,有所感悟,就是好作品。不要纠结于“它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作品只是在追求真善美。唯一的答案,并没有。
老友谢世已数年,见解却愈显深刻。记得,毕加索(P Picasso)也交过底:
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一句话,科学和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已超越了写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感性认识阶段,都在改造着世界。读懂对方,必须跟进。
图3-38 左起:地震(J Lautermilch),意外(S Taylor),地震(M Nardi)
图3-39 震中(屏幕保护图,左,Woltonnet),地震应力(右,S Holder)
回眸过去,孩提时代就知道地球是母亲,我们依恋、拥抱和赞美着她。地震,忽然让我们面对冷酷的现实,竟然目瞪口呆。柔弱的生命要面对混沌初开,赤手空拳要和洪荒做斗争(图3-40 ~图3-45)。
图3-40 灵感的诞生(A Flores)
图3-41 抗震(V Tyler)
如今,
高山原野的怒涛,承受了;
春光明媚的重生,实现了。
地震不再神秘。
图3-42 左右图分别是重生和承载(M Ikeda)
寥廓大地敞开心扉,
湛蓝天空通透明亮。
被唤醒的地球哟,
巍峨的山川闪烁出青春的光泽,
蜿蜒的河流跃动着健壮的脉搏。
看那,
奔流不息寻找密钥的队伍,
绵延成生命的诺亚方舟。
地震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
图3-43 智利地震(S Frank,1999)
日月敲起锣鼓,
天河倒出美酒。
地震科学的金杯,
正把神秘和艺术的源泉,
尽收囊中。
图3-44 母亲掌地(泰国,L Quinn)
图3-45 壮士撑天(德国)
来源:中国地震学会
选编、一审:盛馨逸
二审:熊丹
终审: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