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完美的误会

文摘   2024-11-01 16:07   新加坡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现状。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既承担着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执行者”角色,又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身份参与市场。然而,其政治性质、软预算约束、运营模式和以“效率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导致了角色冲突、资源错配和虚假竞争等问题。

由于利润具有长期性,超过了国企领导人的任期,无法作为有效的评估标准,因此国企领导人的业绩考核主要以“效率GDP”为标准,强调短期的生产端效率,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和效率低下。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揭示了将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者是一种“完美的误会”。最后,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绩效考核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议,以提升经济效率和市场公平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竞争、政治性质、计划经济、软预算约束、运营模式、绩效考核、效率GDP、效益GDP、角色冲突、企业家精神、制度不平等


引言

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SOEs)扮演着独特的双重角色:既是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执行者”,又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身份参与市场。这种安排看似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既享有计划经济的稳定性,又具备市场经济的活力。然而,实际运行中,这种角色混杂带来了竞争扭曲、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误会”。

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政治性质、软预算约束、运营模式和以“效率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决定了其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幻象。由于利润往往具有长期性,超过了国企领导人的任期,无法作为有效的评估标准,因此国企领导人的考核重点在于项目的生产进度、完成率和规模化产出,而不是其后续的盈利能力或市场竞争力。这使得国企领导者更像是执行政府任务的“监工”,而非真正的企业家。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揭示国有企业的政治性质、双重角色、软预算约束、运营模式和绩效考核方式如何影响其市场竞争角色,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导致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竞争的极度不平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探讨其对经济效率和市场公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国有企业的双重角色与角色冲突

1.1 国企的“双重角色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中以“计划执行者”的身份存在,主要任务是满足国家的政策性目标,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企被要求作为“市场竞争者”与私营企业一起在市场中展开竞争。这种双重角色导致了角色定位的矛盾,既要服从国家任务,又要在市场中生存。

1.2 角色冲突的根源

计划经济下的确定性追求与市场经济的随机性特性难以兼容。计划经济强调资源的集中和确定性,而市场经济依赖自由竞争和自我调节。国企在承担计划任务的同时,被迫进入竞争环境,难以平衡政府指令和市场需求,角色定位矛盾突出。


二、绩效考核方式与“效率GDP”导向:虚幻的竞争

2.1 “效率GDP”作为考核标准

政治性评估以经济业绩为工具,这使得无法用“利润”来作为评估标准,因为利润具有长期性,超过了国企领导人的任期。因此,国企领导人的业绩考核通常以“效率GDP”为标准,主要关注生产端的效率和速度,而非整个经济活动的长期效益和质量。从这个视角看,这是一种虚幻的竞争。

2.2 “效率GDP”与“效益GDP”的区别

  • 效率GDP:强调短期内的生产效率、产量和项目完成度,侧重于“产出”本身。

  • 效益GDP:关注长期的经济效益、利润、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产出”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重要的结论:由于政治性评估的短期性和领导人任期的限制,国企领导人更倾向于选择“效率GDP”作为业绩考核标准。这是‘监工’和‘企业家’的本质差别。

2.3 短期目标与长期效益的矛盾

这种考核方式强调短期内快速达成国家战略任务,有助于实现政策目标。然而,它忽视了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导致国企缺乏对成本控制、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的重视。

2.4 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成本和质量的忽视:为了迅速完成生产任务,可能忽视成本管理和质量控制,导致资源浪费和长期风险积累。

  • 创新力和灵活性受限:领导人倾向于选择风险低的传统生产方式,限制了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 企业文化的保守化:长期的效率导向使企业文化保守,缺乏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度。





三、国有与私营企业竞争中的不平等

3.1 考核目标的差异导致的不平等

  • 国企侧重“效率GDP”: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主要考核指标是生产效率、项目完成度等短期指标,而不是长期的盈利能力或市场竞争力。国企的资源和运营策略主要围绕完成生产任务展开,这使得它们在资金、资源和政策上的优势得以保障。

  • 私企以盈利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私营企业的考核标准直接与市场绩效挂钩,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增长和可持续经营。私企在资源分配、成本控制和创新投入上面临更严格的压力,必须依赖市场反馈来调整经营策略。

3.2 资源获取的差异

  • 国企的资源优势:在政策、资金、融资渠道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如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尤其在基础设施、能源、金融等领域。这些优势让国企能够在短期内投入巨额资金完成大型项目,而不必担心短期利润。

  • 私企的资源劣势:需要通过市场竞争自行筹集资金,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和风险。这种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使私营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处于劣势,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3.3 考核期限的差异

  • 国企短期任务的优势:国企领导人主要负责短期的生产任务考核,在任期内即可完成业绩指标,后续维护和长期盈利不在其考核范围。这种短期导向使国企能够快速投入并完成大型项目。

  • 私企必须关注长期经营:私营企业必须通过盈利来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管理层在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上需不断投入,承担长期绩效压力,投资决策更需谨慎,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

3.4 市场进入的限制

  • 国企的准入优势:在许多关键行业(如电力、铁路、石油等),国企拥有准入优势或独占地位,私企难以进入。这种结构性限制使私营企业即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仍无法进入某些政策保护的领域。

  • 私企的进入门槛高:即便在开放的行业,私营企业也难以获得国企享有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无法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与国企平等竞争。

3.5 考核导向的差异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 国企偏重产出和速度:以“效率GDP”为考核重点,倾向于快速达成生产任务,减少市场风险,忽视长远经济效益,更关注规模化扩张,对私企形成竞争挤压。

  • 私企关注质量和创新:必须通过创新和市场适应力来取得盈利,更关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然而,缺乏政策支持,在资源获取和市场扩张上受到限制,难以与国企平等竞争。

3.6 不平等竞争的影响

  • 市场资源的错配:国企在资源获取上的优势,导致许多资源被分配到低效但规模大的项目中,限制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抑制了市场的创新力和多元化发展,影响整体经济效率。

  • 创新力的削弱:国企的考核体系缺乏对创新的重视,私企虽注重创新但缺乏资源支持,市场创新的主力被分割,影响了经济的创新驱动力。

  • 竞争的不公平性导致市场失衡:考核标准、资源获取和市场准入上的差异,使竞争规则不公平,私企承担高风险却无法享有同等竞争地位,市场资源分配和发展动能缺乏灵活性和弹性。



四、经济影响: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

4.1 市场效率的降低

国企的政治性质、双重角色、软预算约束、专注生产的运营模式和以“效率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源被投入到完成短期项目上,而非优化运营或提高长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

4.2 市场活力的受损

国企的虚假竞争挤压了私企的发展空间,私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受到限制,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腐败与权力寻租现象

政治性质与市场的交织,以及软预算约束,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


五、改革建议

5.1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 调整考核目标:在国企考核中,逐步增加长期绩效和创新的指标,减少过度依赖短期生产任务的考核方式,让国企在完成政策任务的同时关注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 平衡短期与长期考核:延长绩效评估期,促使领导人兼顾短期任务和长期效益,鼓励他们采取更有前瞻性的管理策略。

  • 强调质量和创新:增加对项目质量、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的考核权重,提升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5.2 明确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

  • 减少计划性干预:让国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降低政治干预,强化自主经营能力。

  • 转变领导者角色:培养国企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从“监工”角色向真正的企业家转变。

5.3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 开放资源和市场准入:减少政策保护和行业准入限制,让私营企业在更多领域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尤其在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 优化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发展:通过公平透明的政策扶持,包括研发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私企的创新投入,缩小与国企在资源上的差距,激发市场活力。

  • 完善法治环境:防止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竞争规则的公平性。

5.4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 改变过度依赖“复制性推广”的模式:鼓励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错配,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结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双重角色、绩效考核方式和资源优势,导致了国企与私企之间竞争的极度不平等。政治性评估以经济业绩为工具,无法用长期性的“利润”作为评估标准,因此只能用“效率GDP”而不是“效益GDP”来考核,导致国企领导人只关注生产端,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不平等竞争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创新力的削弱和市场失衡,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国企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其市场定位,减少计划性干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这些调整,有望在国企和私企之间形成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更多文章链接

中国经济75年大号脉:简单复制大跃进

从三驾马车失衡看中国经济进入恶性循环

创造力321
王德生博士321智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