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米果妈吖!
前几天看了关于青岛代孕的新闻,感觉不寒而栗。
我想起来2002-2015年间,印度一度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代孕旅游目的地”。
因为当时
①商业代孕合法,法律规定宽松;
②有医疗设备,有会说英语的熟练医生;
③费用便宜;
④有大量从事代孕的妇女。
2015年印度禁止商业代孕时,印度的代孕产业规模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每年28亿,80%以上的客户来自国外。
对于代孕这件事,我担心的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未成年的女孩。
我相信对于她来说,她们的人生应该更有机会多读书,去打工,去过独立的人生。
在生命的天平上,任何利益都不应成为交易的筹码。
最近,几则新闻引发了社会对“生育责任”的广泛讨论。
一则是深圳一对夫妻因生下罕见四胞胎陷入经济困境;
另一则是山东某外卖员发现一个极度营养不良的孩子,瘦弱到几乎不成人形。
在生育自由的背后,父母是否有承担起抚养责任的能力?
前几天,深圳的一对夫妻在医院生下了罕见的四胞胎。
本来是件喜事,却因为经济拮据,给这对夫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父亲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家里原本就不富裕,住在一个拥挤的小出租屋中,已有两个上学的女儿,生活负担本来就重。
如今又迎来四个早产女儿,每个孩子需要在保温箱中治疗,医疗费用高达二十余万,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陈先生向社会求助,呼吁大家能给予帮助。
然而,这一呼声却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同情,反而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质疑和冷嘲热讽。
一些网友表示:
“没有条件还敢生这么多?”
“难道生孩子是为了让别人帮你养吗?”
言语中充满了对这对夫妻的指责。
为什么网友的反应如此激烈?
事实上,早在怀孕检查时,医院就曾建议这对夫妇考虑减胎,因为四胞胎的早产和健康问题风险极高。
然而,夫妻二人经过“充分考虑”后,还是决定生下四个孩子。
既然做了决定,是否意味着他们应该预料到这些后果?
四胞胎的出生固然让人感到生命的奇迹,但这对夫妇是否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了准备?
网友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
在养育第二胎已经让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生下四个孩子?
这是理性选择,还是一种盲目的决定?
尤其在已经有两个女儿的情况下,这种行为难免让人怀疑是否是为了“拼男孩”而做出的冒险决策。
这种生育行为不仅让孩子陷入艰难的成长环境,也对整个社会提出了沉重的问题:当一个家庭无法自给自足时,是否应该将生育责任转嫁给社会?
另一件让人心酸的事件发生在山东。
一位外卖员在送餐时无意中发现,一名婴儿瘦得皮包骨头,躺在出租屋的床上,几乎没有力气哭泣。
这名婴儿大概一岁,却只有四五斤重,远远低于正常发育的标准。
警方介入后发现,孩子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长期照顾不周,导致孩子严重营养不良,几乎处于生死边缘。
当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担忧,而是平静地表示:
“没有能力养他,希望他能短时间活下去,长时间能好好活着”。
这番话让人听了感到无比震惊和悲凉。
作为父母,竟然能如此轻描淡写地谈论孩子的生死。
既然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养,那为什么还要把孩子生下来呢?
这个孩子的出生,既没有为他带来爱的庇护,也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照顾。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孤例。
当一个家庭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提供时,生下孩子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不只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漠视。
在许多贫困家庭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
对这些家庭来说,孩子不是爱的延续,而是一种未来生活的保障。
在他们看来,生孩子的成本远低于抚养的回报。
孩子长大后,便可承担起家中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父母的养老依靠。
生育更多子女被视为家庭的一项“投资”。
由于他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脱贫,孩子便成为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
他们认为,生一个孩子或许出人头地的概率不大,但生十个八个,总会有一个成功,从而带动整个家庭脱离贫困。
这种思维模式在某些极端例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丰县的“八孩父亲”事件中,尽管家庭生活困苦,仍坚持不断生孩子,甚至公开表示“多生几个男孩不嫌多,将来总有一个能出人头地”。
孩子仿佛只是一个可以不断“下注”的筹码,而非需要精心培养的独立个体。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抚养孩子的成本并不如富裕家庭高昂。
在他们眼中,养孩子只是“添双筷子”的事,衣食住行可以通过捡破烂、节俭度日来解决,教育则靠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甚至社会救济。
这样的家庭不需要过多考虑子女的教育、成长成本,甚至还可能依赖低保、社会捐助来承担养育责任。
生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这种权利背后,也意味着父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生育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孩子的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无法承担起基本的抚养责任,那么这种生育行为是否合理?
在深圳四胞胎事件中,父母呼吁社会资助,实际上是在将生育的责任部分转移给社会。
在贫困地区,许多多子家庭通过社会捐助和低保生活,成为公共资源的受益者。
然而,当越来越多家庭依赖社会帮助养育子女时,整个社会的资源是否能够长期负担?
生育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而不仅仅是父母的个人决定。
作为父母,生育的背后意味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如果父母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那么不生育,是否反而是一种对孩子和社会更负责任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相反,理性生育、科学规划家庭规模,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生育态度。
一个家庭在决定生育前,应该更多地考虑经济状况、教育资源和个人精力,确保自己能够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鲁迅曾批判中国社会的“生而不教”现象: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这番话无疑是对生育不负责任行为的辛辣批评。
今天,贫困家庭中一些父母的行为,恰恰印证了鲁迅的担忧。
在深圳四胞胎和山东瘦弱婴儿事件中,孩子的生命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便是“地狱开局”,不仅承受物质匮乏,更要面对父母带来的巨大压力。
他们未来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如果一个家庭无法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那么不生育,反而是一种对孩子、对社会的善意。
尊重生命,理性生育,才是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