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大的不幸,是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教育   2024-10-15 21:02   福建  

关注米果妈视频号

跟着米果妈一起聊育儿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讨好父母的行为并不罕见。


然而,这种看似“省心”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和深远的成长影响。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过于懂事和顺从,是许多家庭中常见的现象。


在这些家庭里,孩子似乎总是“懂事”得令人感到欣慰。


他们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情绪,更不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是涉及到他们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大事,他们总是表现出顺从、理解和配合的姿态。


在《深海》这部电影中,小女孩参宿表现出了典型的讨好型行为。


她面对家庭的破裂和父母的冷漠,从未表露出内心的伤痛,而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懂事和快乐。


即使是在生日当天,她也没有对家人的忽视表示出丝毫不满,而是压抑着情绪,表现得一如既往地“乖巧”。


这一幕幕让人不禁反思:为什么孩子宁愿承受内心的痛苦,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种讨好行为不仅表现在家庭内部,甚至在外界环境中也是如此。


许多孩子在学校或与朋友相处时,也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生怕引发矛盾。


这种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动因?


孩子希望通过讨好父母获得爱、认可和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和认可是他们最为渴望的情感需求。


从小,他们就被教导要听话、要懂事,因为这才是“好孩子”的标准。


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孩子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乖孩子”的形象出现在父母面前。


他们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好会失去父母的关注,进而形成低自尊。


讨好型行为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恐惧。


孩子们害怕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注。


这种恐惧感使他们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把他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模式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低自尊,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乖孩子”观念导致孩子不断压抑自己以符合父母的期待。


在许多传统家庭中,“乖孩子”是父母最为看重的品质。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听话、要懂事,不许任性、不许顶嘴。


这种观念深入孩子的内心,促使他们在父母面前时刻保持“乖巧”,即使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不满和委屈,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乖巧”和“懂事”,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表达的压抑。


当孩子们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封闭,逐渐失去自我表达的能力。


讨好型行为在短期内或许能让孩子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表扬,但长期来看,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低自尊和自我否定的情感。


一位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从小,她的父母常常用“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种话来控制她的行为。


这种“以爱为要挟”的方式使她缺乏安全感,总是委屈自己去讨好父母。


长大后,这种行为模式延续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人际交往中,她害怕与他人产生冲突,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在感情中也是如此,因而屡次遭遇不良伴侣。


这种习惯性的讨好行为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下的位置。


长此以往,孩子会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心理困扰,甚至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演员马思纯在采访中曾提到,小时候父母总要求她懂事、让着别人。


这使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害怕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负担。


这种心理负担在成年后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她患上了抑郁症。


这种讨好型行为在她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成为了她心灵上的沉重枷锁。


表面上看,讨好型孩子在家庭中总是“听话”的,这似乎是父母的“福气”。


只是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往往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反而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


孩子为了讨好父母而压抑自我,可能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表面化。


父母看到的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真实情感被压抑在心底,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脆弱。



此外,长期的讨好行为还可能导致亲子关系中的潜在矛盾。


孩子可能会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而在某个时刻爆发,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更严重的是,孩子可能会在心里积攒对父母的怨恨,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反抗和不满。


有讨好型行为的孩子,由于习惯性地将他人放在首位,他们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他人利用或伤害。


长久以往,他们在社交中就会容易陷入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职业生涯中,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因为害怕冲突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可能限制他们的职业发展。


无论是在团队合作中,还是在面对竞争时,他们都倾向于退缩,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也可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压抑和不满。


更令人担忧的是,讨好型人格可能会对孩子的感情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害怕被拒绝或不被接受,他们常常在感情中过于迎合对方,甚至在面对不适合的伴侣时也缺乏反抗的勇气。


这种行为模式容易让他们陷入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最终导致情感上的痛苦和失望。

既然讨好型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多的负面影响,父母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种行为模式,健康成长呢?


1. 建立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父母首先需要传递给孩子明确的信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表现或成绩,而是因为你是你。


无论你表现得多么乖巧懂事,还是偶尔任性、闹脾气,我依然会一如既往地爱你。


这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平日里多对孩子给予肯定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仅仅是因为孩子自己。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们不再通过讨好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2. 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情感


孩子的真实情感需要有一个“发泄口”,能够被父母尊重和接纳。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有权利说“不”,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避免他们因讨好他人而失去自我。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父亲教导女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


女儿在幼儿园里因不愿分享而被老师批评,但父亲并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告诉她:“分享是你的权利,而不是义务。你不想分享的时候,不用勉强自己。”


这个简单的教育理念,让女儿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也让她明白了真实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3. 培养孩子的自尊与独立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和独立思考能力。


自尊是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而独立思考能力则是他们在社会中自我保护和发展的关键。


父母应当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一味地讨好他人。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等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尊和独立性。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一味地讨好他人。



此外,父母还应避免以“爱”为要挟的教育方式。


避免使用“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语言,而是以更积极、更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长,逐渐摆脱讨好型行为带来的心理束缚。


孩子讨好父母的行为虽然表面上让父母省心,但实际上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心理伤害。


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听话”和“懂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健康与幸福。


通过建立无条件的爱与接纳,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情感,并培养他们的自尊与独立性,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有自信、有主见的独立个体。


这样,孩子不仅能够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也能够在社会中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只有当孩子的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关爱与尊重,他们才能摆脱“讨好型”行为的束缚,走向心灵的自由与成长。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推送啦!


米果妈and麦豆妈
米果妈and麦豆妈的自留地,吐槽带娃生活,种草生活好物。来陪我们聊聊当妈的这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