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美食丰富多样,花园阁更是苗家美食的汇聚之地,有香甜可口的油茶、精雕细刻的万花茶,还有竹笼米粉蒸肉等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花园阁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苗族的独特风情。
特别是竹笼米粉肉,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名菜,可以吃到小时候的味道。那苗家蒸笼米粉肉的独特之处到底有哪些呢?
PART 1
传说故事
关于蒸笼米粉肉的来源充满神秘色彩。有传说认为它与古老农耕文明有关,人类在未用火之前过着 “茹毛饮血” 的生活,会用火后用藤条扎起的篮子装肉煮熟,这或许与苗家蒸笼米粉肉的起源有一定联系。也有传说认为是三国时诸葛亮驻兵关峡时发明的,但这种说法被认为有些牵强。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完者父子在大园训练苗兵时发明的。当时为解决部队打牙祭时猪肉分配不均的问题,伙夫突发奇想,用马笼装猪肉蒸熟后让士卒自己平分,没想到味道特别好,于是蒸笼米粉肉的制作方法就此产生。杨完者原名杨通贯,系杨再思后裔,曾率领以绥宁、城步人为核心的苗兵队伍打败农民军,后遭元廷猜忌自杀身亡。这些传说为苗家蒸笼米粉肉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PART 2
宴席讲究与孝道文化
在苗家宴席上,蒸笼米粉肉占据着主菜的重要地位。制作蒸笼米粉肉时,需把猪肉切成三角形块状,每块重量在一两以上,按来客每人不得少于五块。客人吃酒席也有严格的规矩,席上八人挟米粉肉时要相邀一起动手,每轮每人只能挟一块,直到五六轮后挟完。这种平均分配的方式体现了公平,不论年纪长幼、身份贵贱,谁也不能多吃多占。同时,个人挟米粉肉还有孝道文化的体现,家中有长辈的,要先挟出部分米粉肉拿回家给长辈吃,这一传统体现了苗家人对孝道的尊崇。在过去生活贫困时期,有 “一家办酒席,全寨人有肉吃” 的说法,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挟米粉肉回家的风俗习惯依然保留,孝道文化也在传承中不断延续。
PART 3
制作工具与方法
苗家蒸笼米粉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具和方法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其做法是用当地稻米炒香后用石磨磨成粉,再将五花猪肉切成三角形,用开水撩一下后捞出,伴入米粉、辣椒粉、食盐、酱油等搅拌均匀,然后将肉块装入竹笼中,竹笼子作为独特的容器,给米粉肉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接着将竹笼放入木蒸桶蒸约两小时后即可食用。据资料显示,用新竹笼蒸制米粉肉时,蒸的时间会相对短一些,且容易蒸透,不容易发干。在蒸的过程中油已经滤掉,猪肉肥而不腻,清香入口,回味无穷。
而在绥宁,有一处地方将这种独特的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花园阁里的百林园民宿。这里的苗家蒸笼米粉肉更是绥宁竹笼蒸肉的代表与骄傲。民宿的厨师们严格遵循传统的制作工序,精心挑选当地优质稻米,耐心炒制并磨粉,对五花猪肉的处理也极为讲究,确保每一块肉都能在竹笼中与米粉等调料完美融合,经过恰到好处的蒸制时间,为食客们呈上一份份美味可口的苗家蒸笼米粉肉。
在苗家文化中,花园阁竹笼米粉蒸肉不只是美食,更是传统守护者、民族精神传承者和苗家人民对生活热爱的象征。每一口都诉说着古老故事,承载着先辈智慧和情感。愿我们在岁月流转中守护这份美味与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在民族文化画卷上永远闪耀独特光辉。
来源:花园阁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