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是佛教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位尊者而来。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为历史人物。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主要依据源自唐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他们是:①宾度啰跋罗惰阇,②迦诺迦伐蹉,③迦诺迦跋厘堕阇,④苏频陀,⑤诺距罗,⑥跋陀罗⑦迦理迦,⑧伐阇罗弗多罗,⑨戍博迦,⑩半托迦,⑪啰怙罗,⑫那伽犀那,⑬因揭陀,⑭伐那婆斯,⑮阿氏多,⑯注荼半托迦。玄奘大师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这些罗汉主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正法。
黄杨木《十八罗汉》王福信 作
这组罗汉无论是服饰细节还是性格特征,全都体现雕刻者非凡的技艺水平,工艺精湛卓绝,气韵生动如真,阵仗惊人,或坐或立,神态迥异,性格鲜明,衣饰线条流畅,人物刻画细致传神,自成一格。整体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至唐末,始出现十八罗汉,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他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位尊者:⑰庆友和⑱宾头卢,形成了“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十八罗汉便开始盛行了。
在佛教艺术中,十八罗汉的形象经常被绘制和雕塑,成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创作中,十八罗汉的形象各具特色,每位罗汉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象征意义。
旧藏 和田玉 《十八罗汉》
尺寸:高5.5x宽4x厚3cm,重量1833克
作品由整块和田玉立体雕刻而成,玉质细腻油润。罗汉座立,,神态从容,罗汉衣纹及背部脊骨的处理手法极为精妙,利用飘逸流畅的线条来展示罗汉的衣纹,整体古味十足。 玉雕作品中的十八罗汉十分常见,本文我们分16篇,分别予以做些较为详尽的介绍。
(二)欢喜罗汉-迦诺迦伐蹉
迦诺迦代蹉尊者又称有“欢喜罗汉”、“喜庆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十八罗汉第二位,俗称喜庆罗汉。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是亲耳听闻乔达摩·悉达多说法的声闻弟子,知晓一切善恶法。曾有人问他什么是喜,什么是庆,他回道到,以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快乐是喜,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就可得到的快乐是庆,心觉佛在即喜庆。因此,又被称为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原为富家公子,初遇乔达摩·悉达多聆听说法便倾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乔达摩·悉达多遇到迦诺迦伐蹉虔诚地礼拜。迦诺迦伐蹉见到乔达摩·悉达多感到很高兴,乔达摩·悉达多为他讲了“四种结业”,“四处恶行”和“六种不应做的事”等等。迦诺迦伐蹉听后,如茅塞顿开,成了佛教弟子,并证得阿罗汉果。迦诺迦伐蹉尊者率领五百阿罗汉居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守护佛法,教化众生。 此尊者面容饱满,眉清目秀,身着僧祇支,右手触左手,左手托举灵芝,双腿分而蹲坐。身前钵内莲花俏立,蓬勃向上。造像白玉圆雕,头顶灵芝少许留皮。
作品采用台山玉灰冰乌鸦皮设计雕刻,形态自然生动,表情灵动,充分利用了台山玉乌鸦皮俏色巧雕,作品质地温润细腻,颜色鲜艳夺目,利用灰冰皮俏色的草帽更是神来之笔。
台山玉《欢喜罗汉》
欢喜罗汉在佛教的十八罗汉中,他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不仅因为他是古印度著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更因为他那总是挂在嘴角的笑容和谈论喜庆的特质,让他赢得了“欢喜罗汉”或“喜庆罗汉”的美名。 欢喜罗汉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慈悲。据说,他知晓世间的一切真善与丑恶,但即便在演说和辩论这样紧张激烈的场合,他也总是面带笑容,仿佛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他无关。他的笑容和乐观态度,不仅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更让他成为了佛教中欢喜自在、无烦恼的象征。
在民间,欢喜罗汉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寓意。他代表着妖魔除尽、玉宇澄清的美好愿景,每当人们看到他的形象,都会想起那些扬手欢庆、心花怒放的时刻。欢喜罗汉的存在,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欢喜自在的心,就能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欢喜罗汉不仅是一位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他用自己的笑容和智慧,传递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让我们在欣赏和崇拜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2023年作品《十八罗汉》获天工玉石雕刻大赛银奖
—以往相关精彩链接—
![]()
•“形似鬼魅心是佛”-李博生大师《十八罗汉》欣赏
•金奖十八罗汉《潮头示法,应真自在》赏析
•《十八罗汉》迥异的气质和神韵
•邵城鑫大师获奖作品“十八罗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