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嗑药”昏迷进ICU,背后细节曝光:不只是药店失职这么简单

文化   2024-08-01 07:30   北京  
 ▼


14岁男孩在课堂上“嗑药”导致昏迷。


益美君果然是年纪大了,初次看到这个新闻时,脑子一时间没转过来,不太明白现在孩子们的一些“新鲜事物”。


直到这起事件背后的一些经历,陆续被曝光。


我才恍然大悟:


“嗑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重点,是那部分被隐匿起来的痛苦。


图源:新黄河   



01

超剂量服药,不是为了治病


这个男孩服用的药物是处方药卡马西平,因过量导致昏迷。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在ICU抢救了40多个小时,经过两次血液循环治疗后,才捡回来一条命。


事后根据他自己的描述,大家才知道:


他曾经多次服用卡马西平和右美沙芬,这些药物都是从利达大药房购买。


至于为何要吃这些药。


他的解释是:


“能致幻,放松心情。”


甚至,服用药物的不止他。


他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服用这些药物,有的已经连续服用了一年多。


可想而知,他们都不是为了治疗身体上的某种疾病。



事情发生后,药房成了首先被问责的对象。


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以及预防或治疗躁郁症等,是一种精神类药物,也是处方药。


右美沙芬主要作用于控制干咳,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症状。但从今年7月1日起,也被列为了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同样,没有处方也开不了。


但是据当事人介绍,他们每次去药店直接报药物的名字,药店几乎不会问其他的,直接就卖给他们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止被曝光的这一家药店如此。


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成年人难辞其咎。


目前,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介入调查,如果情况属实,会对涉事药店进行处罚。


相关部门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关注和管理。


补充一下:因为这两种药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披露,且都已经被列为处方药,不能再随意购买,所以益美君才会写出来,但其实涉及到的药物远不止这两种。


处罚和呼吁,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给药品监管市场一个警醒,也让更多盲目跟风的孩子和父母们意识到药物滥用的严重后果。


但恕我直言,仅仅是看到这些,做到如此,远远不够。




02

药物,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先聊一个问题:


右美沙芬,为什么会被列入处方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滥用药物这个圈子。


是的,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不少专业的医学名字,都成了这个圈子里的“黑话”。


比如“od”,overdose,意思是超剂量。你去搜药物滥用,不一定能看到什么,但如果输入“od”,就能看到不少相关帖子。


从这些贴子里能知道,“右美沙芬”又叫“小美”、“右美”。



益美君看过一个记录自己过量服用右美的帖子:


“一开始是因为缓解抑郁,会有幸福、兴奋感,会有幻觉,也可以让我逃避现实


我是从12片还是吃的,后来有了耐药性,开始逐渐上涨,24、36、48。


在我意识到不能od的时候已经上瘾了,我尝试戒断,没有生理戒断反应,但是心瘾很严重。没过几天,我就继续开始od。


等我家人发现,我已经基本没有意识了,好在他们看到药盒,半夜送我去医院洗胃急救。听说我当时已经洗不出来什么了,基本全吸收了,被送到急诊病房,插上心电监护,打点滴,护士基本每一个小时过来看一下生命体征(都是我妈告诉我的 我完全不记得了)


等我基本康复了,急诊就让出院了,当时我连续头晕好几天,心慌。”


我们说,是药三分毒,剂量翻倍的时候,风险自然也会呈数倍增长。


右美沙芬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按剂量服用没问题。但一旦超剂量,就具备了成瘾性。



在上面那条帖子里,博主特意加上了一句:


“所有求药的评论我都会删除。”


是的,除了分享服药体验,在“od群”里求药的,也大有人在。


风险很大,管控升级,会威胁生命。


为什么这群青少年仍趋之若鹜?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专家何日辉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


滥用药物的孩子大多缺乏家庭关爱,或者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益美君才说:


仅仅是处罚管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嗑药”只是发泄和逃避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孩子的内在痛苦不被看见,他们便会寻求更多渠道的安慰和释放。


药物,酗酒,抽烟,甚至更危险的极端行为。


图源:《狗十三》   



03

求救了,但没人帮


还记得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周刊的那篇《开学一个多月,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报道吗?


假期结束后,孩子们重返校园。


但身体出现了各种异常反应:


一开始往往是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表现得非常严重。比如心跳过速、心动过缓到了多次送医院急救的地步。还有不少孩子表现为各种疼痛,头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但是做各种检查又检查不出来问题。


心理问题试图通过身体反应表现出来,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到:孩子的状态不太好。


但很可惜,家长的敏锐度不够。


或者说,不会理解。


他们宁愿将这种表现统称为“厌学”。


也不愿意相信,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图源:《极限17:滑魂》 


因为,大人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


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压力?


一个孩子,不应该有任何压力。


所以,被定义为“解压玩具”的萝卜刀,会被家长明令禁止。


“一个学生,哪需要靠什么玩具来解压。


小时候玩玩具刀,长大了还得了。”



心理学家李松蔚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大的误区就是,没有跟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是总觉得在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有父母发现孩子药物成瘾后,也会带着他们去寻求帮助。


但一开口仍是指责、矫正大于共情。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周丽辉说:


“有些到我们这里来求助的家长也是很懵的,他们觉得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觉得应该严肃批评教育,制止孩子继续滥用药物。


但是我们会告诉他们,滥用药物背后可能有心理压力和创伤。”


有句话,很残酷,但很真实: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想让孩子自杀的教育。

图源:《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04

孩子说不出口的心里话


有父母会说:


那你要真的有什么压力,心里不舒服,你说出来啊,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


想到网上爆火的一个话题:


现在的小孩有啥事儿为什么都不跟父母说了?


一个高赞回答是:


“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理解你的,你跟他们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你矫情,你跟他们说你生病了,他们说还不是你不喝水,不好好照顾自己。


精神上尽量独立,不要祈求任何人解救你,包括父母。”


孩子又能怎么解救自己呢?


他们知道传统毒品的危害,但没有意识到超剂量服用药物的后果一样严重,或者说,知道,但找不到更好的自救方式。


很多父母的失职乃至失败的地方就在于:


孩子宁愿用仅有的认知去孤身犯险,也不愿意寻求你这棵大树所谓的庇护。



图源:《小欢喜》


到这,一些人会说:


现在教育孩子越来越难了,不管,全是问题,管了,又会有新的问题。


借用英国心理学家布拉夫曼书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他们的孩子,并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如何让孩子远离药物滥用。


除了严格监管以外,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山山而川


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啦

⭐星标「益美传媒」

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文章


欢迎关注益美君视频号
此刻MOMENTS
何猷君有很多身份,
曾经最知名的一个是“赌王儿子”
现在他却创造了两个纪录:
亚洲最年轻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创始人
“中国电竞第一股”创始人
👇👇👇

先处理感受,再解决问题

益美传媒
传播,让公益更有力量!聚焦公益传播,传递爱与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