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别乱买,盘点历代小米手机的最大缺点,看完再入手!

文摘   2025-01-01 00:06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小米手机别乱买





个人觉得小米是成功的,小米的成功不是手机 而是通过手机打开了全家桶系列,阶段性应该向上寻求突破,但核心应该还是继续做好性价比,通过手机继续拓展全家桶,通过全家桶其他产品赚钱 夯实资本,筑起自己的资金活水池,这样才打不垮,才有能力持续发展和突破。


01
盘点历代小米手机的最大缺点
买过米5,米5s,米6,米8青春版,米8se,米8,米9,mix2s。小米note,红米note3,红米note7,大多自己用,有些给家里人买。优缺点只有对比才有。还用过mate20, realmex,魅族16s,华为p10,荣耀6p,荣耀v9 , magic, 魅蓝吧note,还有一些早期机器。以上70%机器使用超过一个月以上。长的一年半。
另外还有水果4和6p。

使用各超过两年以上。
小米优点肯定很多,突出就是性价比,买了不亏。我四十+年纪了,学会了包容,所以觉得缺点总体不多,一定要说如下
1,后期创新不足,受到性价比定位的限制,在功能创新上,在新技术运用上略显不足。例如摄像系统的广角长焦等。
2,相对一线品牌,成像系统老是赶不上一线对手。
3,图片管理一直不是很顺手,特别是和云配合处理 老是出现微信发图片找不到 图片管理移动出问题等,反正感觉比较乱。也许是我没有掌握对使用办法。
4,miui系统在国内确实领先,总体协调统一,能看到多年积累下来的系统性。但相对华为少了稳重和商务性,相对flyme人机互动性欠了点 。都是和对手长处比,找缺点吗。
MIUI的设计语言似乎更适合年轻人。

暂时想到这些,
其实小米是一个才10年的企业,有些问题不是说小米不清楚不想做,只是限制于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以及企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只能做一些不做一些。
自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至今,产品的工业设计一直是用户关注的重点,一款优秀的产品想要获得销量和口碑的双丰收,不仅要拥有强劲的性能配置,拥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工业设计这个话题在早些年与一家国产厂商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没错就是曾以“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为理念的小米。
小米科技旗下的小米手机以“为发烧而生”作为口号,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为用户带来极致性能的产品上,一切贴合成本定价这一举措让小米手机在性价比方面极为突出,但也导致产品在工业设计上缺乏新意。
小米手机1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作为小米历史上的第一部量产手机,用生逢乱世这个词形容并不为过。在2011年,手机市场山寨机层出不尽,用户与商家信息不对等,使得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在那年高端旗舰手机价格多在3000以上,学生党和普通工薪阶层的用户想拥有一部高性能旗舰,就算咬碎了牙也还是忍不下心。
小米1拥有几乎等同市面旗舰的性能配置,并以1999的价格横空出世,为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设计上,除了正面“mi”Logo保留了几代,其他包含按键布局、镜头模块设计、背部Logo位置、扬声器位置在之后的产品中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足以证明初代产品的侧重点并不在设计上。
小米手机2 窄边框经典熊猫配色
虽说也是以“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为理念,但小米2在外观上有了巨大进步,基本为后面的小米手机确定了设计发展方向。
整体凸起的摄像头也变的更加简洁。背部Logo的位置由机身上部改到了机身下部,音量键与电源键放在右侧,这两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在没有以全面屏为方向的时代,窄边框是手机的主要发展目标,小米2边框由小米1的5.3mm缩窄至3.9mm,屏幕增大0.3英寸的同时,整机宽度竟然缩减了1mm。
除了窄边框设计,小米2在机身内部还加入了镁铝合金框架,用来加强手机内部结构强度。可以发现小米从第二代产品开始在设计上做出了尝试。
小米手机4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小米4可以说是小米重视工业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如果现在提起钢板、奥氏体304这些关键词,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小米4。经过在工业设计上“迷路”的小米3之后,小米4扳回口碑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重塑小米2的经典,它做到了。
小米4乍看之下就是放大版的小米2,在ID外观上大幅度还原了小米2的圆角设计、背部中置摄像头与弧度后盖设计。在此之上加入堪称点睛之笔的不锈钢中框,让整机气质和质感直线提升。这块中框经过40道制程,193道工序,其中需要8次CNC加工,经过超声波清洗机10分钟,水洗20分钟,1000度高温加热1小时等。
光是紧贴屏幕四周的高光亮边就要经历13道制程,6个多小时的加工,还要经过微米级喷砂工艺打造出婴儿肌肤般的触感,最后通过真空镀膜实现着色,并喷涂抗指纹涂层。整体从打磨加工到最终成型,需要耗时30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机身内部也透露着小米对设计的追求,采用镁合金框架支撑为整机提供结构强度的支撑,在中框四周增加了加固防摔角设计,屏幕与中框的边缘使用了Edge Coating涂层以减轻跌落损害。
在后盖的设计上也经过细心考虑,这个厚度仅有0.8mm的后盖共叠加了9层膜材,通过IMT膜内转印技术在后盖中加入了光栅纹理,通过不同角度光线的照射,可以呈现出非常精美的纹理。对于后盖工艺,小米4也提出了很多尝试,如皮质、木纹、石纹、织布等。但在后续好像除了竹纹之外,其他几种材质没什么进展。
小米Note可以说是小米手机历史上最漂亮的手机,随着它的发布,正式终结了小米塑料后盖的时代。这款手机吸收了小米4上采用的金属中框设计,将不锈钢材质替换为铝合金以减轻手机整体重量。后盖采用全新的玻璃材质,整体晶莹剔透。
在引入新材质的基础上,通过高达700°的热弯工艺和CNC机床的多次打磨,最终呈现出两侧弯曲完美贴合手掌的3D曲面后盖。小米Note除标准版和顶配版之外,还推出过女神与天然竹两个版本。女神版专为女性用户打造,整体采用淡粉色设计,后盖经过阳光的照耀会有星光斑点的反射效果。
而天然竹版本则是对后盖材质的又一次探索,竹皮制成的后盖为机身提供了更好的散热效果,同时不用担心沾染指纹和后盖易划伤的问题。小米Note无疑是小米手机设计史上标志性的一款产品。
小米5 对陶瓷材质的尝试
小米5继承了小米Note的3D曲面后盖设计,可以看作是对小米Note在功能上的完善之作。原本棱角分明的金属中框,在这代上得到全新设计,3D后盖弧度直接过渡到屏幕两侧,更加贴合手掌轮廓。
在尊享版上引入了全新的陶瓷材质作为手机后盖,这块经过16道工艺精细打造的微晶锆纳米3D陶瓷后盖相比玻璃贵了75%,换来的是高达8.0的莫氏硬度,镜面反射效果更强、坚固耐磨同时拥有温润如玉的质感。
小米6 七年工艺探索的巅峰之作
不锈钢中框与曲面玻璃再度相遇,并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小米6在正面率先使用了无开孔指纹识别,一体性更强。背部玻璃由小米5的双曲面3D玻璃进化为全新的四曲面。不锈钢中框自身拥有一定弧度,承接后盖弧度一直过渡到屏幕的2.5D玻璃,改善了小米5因边框收窄过大导致的“割手”问题,形成了一条完美的弧线。
双摄像头与闪光灯横向排布于机身左上角,拥有四轴光学防抖的镜头做到与机身持平,毫不突出。小米6可以说是小米在工业设计方面最为成熟的一款产品。
从小米5开始,每代旗舰产品都会对新工艺进行尝试和探索,小米6不仅带来了四曲面陶瓷板,还为我们呈现了像无暇镜面一般的亮银探索版。通常实现镜面效果最常使用的是菲林贴膜技术,但因小米6四曲面后盖的缘故,很难达到想要呈现的效果。小米所采用的真空电镀技术必须在无尘真空环境下才能完成,出现一粒灰尘整片玻璃立即作废,工艺难度非常高。因生产难度高,良品率极低,折合成本至少要合10万元一台。
小米Note 2是小米对商务高端市场的一次发力。机身中框采用7系铝合金,在3D双曲面后盖的基础上,利用OLED屏柔性屏的特性,为手机的正面屏幕也增加了曲面的特性,从而实现了正反双曲面设计,这也是小米首次尝试曲面屏设计。
如果说苹果终结了功能机时代,那么小米则让手机行业看到了方向。小米MIX在设计上精益求精,通过与谷歌的不断交流,让智能手机打破了16:9的比例限制。屏幕三边等宽的设计让手机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玻璃,跃然于指尖之上。机身材料采用小米多年研发迭代的微晶锆纳米陶瓷材质,这块经7天1500°C高温煅烧,经历千万转循环研磨的陶瓷,除后盖外,连中框和按键也一并使用了这种材质。
在不使用螺丝的前提下,通过榫卯技术将屏幕、中框和后盖进行拼接,这种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精神尤为珍贵。
经过小米5、小米6、MIX对陶瓷材质的探索,小米MIX2终于实现了由一块完整陶瓷制成的四曲面Unibody全陶瓷设计。MIX2的全陶瓷后盖总耗时7天,要经过240吨冲压设备压制成型, 1400℃高温烧结,0.01mmCNC雕琢,最后经过长达10小时的精密抛光才能完成。
这块莫氏硬度高达8.5的陶瓷后盖,每打磨出一个成品,就需要更换一把金刚石砂轮,工艺难度相当高。
2018年小米8拿出了透明探索版这道大菜,在各家还在纠结纯色还是渐变后盖的时候,小米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是值得肯定的。小米8透明探索版采用透明玻璃后盖设计,背板下的“骁龙芯片”、NFC线圈、电路元件、电池全部经过重新排列设计。摄像头被两个红色装饰圈环绕,看起来很传神。
要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前置摄像头是一大阻碍。小米将屏幕与机身进行分离,通过双层复合结构将前置摄像头、听筒、光线距离传感器隐藏到屏幕下方,向下推动屏幕即可实现自拍、视频通话功能。磁动力滑盖结构拥有超过30万次滑动的寿命,利用磁极相斥的原理推动屏幕与机身结构。滑动手感也经过工程师的专门调校,2.6N的推力符合人体工学。
陶瓷材质在这代上也拥有了全新的属性,多彩陶瓷的设计让打破了MIX系列只有黑白两色的印象。小米这些年在工业设计上的探索还是显而易见的,从最初使用不锈钢中框开始注重设计,对陶瓷材质的不断探索,到之后推出MIX系列将设计跳脱出手机原有的框架,那个小米已经做出了改变。
下面让我们细数小米手机在工业设计上做出过哪些尝试和改变。
小米1:开局的挑战
小米1作为开篇之作,虽然性价比出众,但频繁的死机问题、过热和笨重的机身设计成为用户的痛点。此外,相机成像颗粒偏大,以及缺乏线下门店支持,为早期的米粉带来了不少困扰。
小米2:继承与问题
继承了前代的高性价比,小米2在续写佳话的同时,也继承了发热严重、易死机等问题。喇叭位置设计不理想、缺少内存卡扩展槽,以及抢购困难,让这款手机的体验大打折扣。
小米3:革新之下的遗憾
作为小米手机的转折点,小米3在外观和性能上都有显著提升。然而,不同版本使用不同处理器、发热问题依旧、后盖容易留指纹等问题,仍旧是用户反馈中的热点。
小米4:美中不足
小米4在颜值和功能上都有所提升,但是WiFi断流、不支持SD卡扩展、信号、音量问题以及容易留下指纹的后盖,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小米5:外观与性能的平衡尝试
小米5在设计上大胆创新,引入了指纹识别和4轴防抖相机。然而,高通骁龙820的发热问题、续航能力不足以及ID无边框设计下的大黑边,让这款手机的实际体验打了折扣。
小米6:近乎完美的遗憾
小米6凭借颜值、后置双摄以及旗舰级性能获得了用户的青睐。但取消耳机孔、外放破音和屏幕尺寸偏小等问题,依然是用户不满的源泉。
小米8:全面屏的探索
作为小米首款全面屏手机,小米8在技术上有着突破性的进展。但因外观过于类似iPhone X、下巴过宽等问题,遭受了不小的争议。
小米9:进化中的瑕疵
小米9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所提升,但电池容量偏低、缺乏光学防抖和防水防尘功能、未配备双扬声器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突破。
小米10:重量与设计的抉择
小米10试图在设计和摄像头模组上做出创新,但208g的重量、大尺寸摄像头导致手持不便、缺乏IP68防水和单色温闪光灯成为了它的软肋。
小米11:性能与发热的较量
搭载高通骁龙888的小米11,在性能上有着不俗的表现。但发热问题、数据断流、缺少长焦镜头和IP68防尘防水的遗憾,影响了用户的综合体验。
小米12:小幅步伐中的挑战
小米12在继续追求高性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屏幕尺寸偏小、系统不稳定、发热、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小米13:细节之处的思考
小米13,作为2023年度最好用的直屏小屏旗舰,但续航能力依旧不佳、屏幕分辨率和音效表现一般、指纹解锁位置设计不理想,让人感到了些许遗憾。
小米14:光明与阴影
小米14虽然在多方面进行了优化,但屏幕亮度不足、缺失潜望长焦功能、电池续航一般等问题,
依然是其需要面对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