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主席去世后,廖汉生公然抗命致电陈锡联:我要参加追悼会

文摘   历史   2024-11-05 05:00   江西  

1976年的那个秋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无法忘却的悲痛时刻。毛泽东主席,这位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伟大领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在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中,有一位将军的坚持与深情,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他,就是廖汉生。

时间回溯到1976年9月,那是一个风起云涌、人心惶惶的月份。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无尽的哀痛之中。远在上海养病的廖汉生,本应是静养之时,却接到了南京军区的一纸急电——“毛主席病重!”这简短的五个字,如同重锤般击打着他的心。不顾身体的虚弱与周遭的劝阻,廖汉生毅然决然地拔掉了输液管,披上外套,踏上了归途。

回到南京军区的那一刻,廖汉生面对的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毛主席已经离世。中央的文件如同冰冷的判决,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无法接受的事实。会议室里,将军们平日里坚毅的脸庞此刻挂满了泪水,廖汉生也不例外。他强忍悲痛,向全军传达了这一噩耗,但心中的痛楚却如潮水般汹涌。回到办公室,望着墙上那幅熟悉的毛主席画像,廖汉生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他哽咽着说:“我对毛主席的感情,比海深,比天高。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得知自己因身份原因无法进京吊唁时,廖汉生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怒火。他深知,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限制,更是对他与毛主席之间深厚情感的漠视。于是,他毅然决定,哪怕冒着抗命的风险,也要去北京,见毛主席最后一面。他拨通了主持军委工作的陈锡联的电话,语气坚定而决绝:“哪怕是抗命,我也要去北京参加追悼会!”电话那头的沉默,是对他决心的一种无言回应。但廖汉生的坚持,最终换来了党中央的特许。

9月16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廖汉生已经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军委办公厅的同志在车站迎接了他,并告知他:“你可以参加追悼会,但名单上没有你的名字。”然而,这对于廖汉生而言,已经足够了。他激动地说:“只要让我为主席站最后一班岗,哪怕是在会场外面,我也心满意足。”

在毛主席的追悼会上,廖汉生默默地站在人群中,他的目光穿过人群,仿佛与毛主席的灵魂相遇。那一刻,所有的悲痛、所有的坚持、所有的深情都化作了无声的泪水。他深知,自己与毛主席的缘分虽已尽,但那份深厚的情感将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廖汉生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烈对毛主席深情厚谊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领袖的敬仰与爱戴。而这份情感,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每天学点历史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个王国、帝国、政权崛起兴衰。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与传统。历经千辛万苦、血与火的洗礼,人类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不断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荣辱与悲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