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公妹妹,1993年被授少将军衔,丈夫也是一名著名的中将

文摘   历史   2024-11-07 05:00   江西  

1936年,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邓先群的父亲不幸离世,留下年轻的母亲夏伯根和年仅周岁的邓先群相依为命。彼时,邓公(即邓小平)远在延安,对家中的变故一无所知。夏伯根两度尝试通过书信告知邓公,但山高水远,信息未能传达。面对生活的重压,夏伯根没有退缩,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独自料理丈夫的后事,并抚养年幼的女儿。

幼小的邓先群,在母亲的呵护下逐渐成长。从懵懂无知到心智渐开,她深刻体会到了单亲家庭的艰辛与不易。母亲每日的辛勤劳作,让邓先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学会了分担家务,用稚嫩的双手为母亲减轻负担,这份懂事与坚韧,成为了她日后面对困难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母亲的讲述中,邓先群对素未谋面的大哥——邓公,产生了浓厚的崇拜之情。母亲口中的邓公,是一位大英雄,正在为穷苦人闹革命,努力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份崇拜与好奇,在邓先群心中悄然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她开始对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暗暗下定决心,要追随大哥的脚步,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跳转到194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支解放军游击队在转移过程中遭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多名同志伤亡。在生死关头,夏伯根挺身而出,冒着巨大的风险收留了受伤的游击队员。邓先群虽然心中恐惧,但在母亲的引导下,她逐渐放下戒备,与母亲一起照顾伤员。这次经历,不仅让邓先群更加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也让她学会了勇敢与担当。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邓公终于有机会寻找失散多年的家人。他派人前往四川,将夏伯根和邓先群接到了重庆团聚。这是邓先群第一次与传说中的大哥相见,虽然初时羞涩,但在邓公的关怀下,两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52年,邓先群跟随邓公来到北京,进入干部子弟学校学习。她勤奋好学,志向远大。1959年,面临高考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校作为自己的目标。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专攻导弹专业。在校期间,她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还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毅力。

在哈军工的日子里,邓先群遇到了她的伴侣——栗前明同志。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很快便遭遇了政治风波的牵连,被革职下放至基层农场劳动改造。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八年的时光。直到1975年,两人才得以重返部队,继续投身于战略武器的研究工作。

动荡结束后,邓先群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往总政部任职,负责干部管理与组织工作。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93年,她因功绩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她的丈夫也同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晚年的邓先群,选择了回归平淡的生活。她离开部队转入疗养生活,定居在一条小胡同里。尽管后勤部的同志多次提出为她更换更大的住房以改善生活条件,但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表示自己在老房子里住习惯了不想“挪窝”更享受这份宁静与自在。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她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开朗我们衷心祝愿她长寿康宁、余生平安。

每天学点历史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个王国、帝国、政权崛起兴衰。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与传统。历经千辛万苦、血与火的洗礼,人类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不断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荣辱与悲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