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邓先群的父亲不幸离世,留下年轻的母亲夏伯根和年仅周岁的邓先群相依为命。彼时,邓公(即邓小平)远在延安,对家中的变故一无所知。夏伯根两度尝试通过书信告知邓公,但山高水远,信息未能传达。面对生活的重压,夏伯根没有退缩,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独自料理丈夫的后事,并抚养年幼的女儿。
幼小的邓先群,在母亲的呵护下逐渐成长。从懵懂无知到心智渐开,她深刻体会到了单亲家庭的艰辛与不易。母亲每日的辛勤劳作,让邓先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学会了分担家务,用稚嫩的双手为母亲减轻负担,这份懂事与坚韧,成为了她日后面对困难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母亲的讲述中,邓先群对素未谋面的大哥——邓公,产生了浓厚的崇拜之情。母亲口中的邓公,是一位大英雄,正在为穷苦人闹革命,努力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份崇拜与好奇,在邓先群心中悄然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她开始对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暗暗下定决心,要追随大哥的脚步,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邓公终于有机会寻找失散多年的家人。他派人前往四川,将夏伯根和邓先群接到了重庆团聚。这是邓先群第一次与传说中的大哥相见,虽然初时羞涩,但在邓公的关怀下,两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52年,邓先群跟随邓公来到北京,进入干部子弟学校学习。她勤奋好学,志向远大。1959年,面临高考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校作为自己的目标。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专攻导弹专业。在校期间,她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还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毅力。
动荡结束后,邓先群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往总政部任职,负责干部管理与组织工作。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93年,她因功绩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她的丈夫也同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晚年的邓先群,选择了回归平淡的生活。她离开部队转入疗养生活,定居在一条小胡同里。尽管后勤部的同志多次提出为她更换更大的住房以改善生活条件,但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表示自己在老房子里住习惯了不想“挪窝”更享受这份宁静与自在。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她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开朗我们衷心祝愿她长寿康宁、余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