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两个孩子27元吃垮海底捞:心穷的父母,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教育
育儿
2025-01-18 15:31
陕西
之前,福建母女三人27元吃海底捞的新闻上了热搜,引起争议。事情源于更早的时候,有人在某社区网站称自己吃海底捞只花了17元。其晒出的账单显示,点了四份清水锅(免费),一份捞面7元,一份小料10元。剩下的就是猛吃水果、凉菜、免费零食……事情发生后,不少人效仿,尝试在海底捞几十元吃顿饭。
开头提到的27元吃海底捞的这位妈妈就更狠了,她是带着自家两个孩子一起吃的,点了4个清水锅,半份粉丝,一个生鸡蛋,一碗米饭。最后服务员实在看不下去了,送了一份油条,半份西红柿,两份蒸蛋。快吃完的时候还给孩子送了两份小水果,给这位妈妈送了份西瓜。抱怨服务员对这种低消费有点不太乐意,以及她在店内做免费手护时,没有帮忙照看孩子。
网友对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非常不认同,评论区里一片骂声。大家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丢人,还会带坏孩子。小编就曾在超市见过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各个试吃区试吃,只吃不买,让孩子吃到饱再离开。并且沾沾自喜的告诉孩子,免费的吃到就是赚到,有便宜不占是傻子。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上海一海归女硕士在商场偷炒锅被抓,月入过万的她竟称“能省则省”。当海归、硕士、月薪过万这几个词汇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这样的行为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自助结账的时候,她对着扫码机做了个假动作,假装付款随后走人。一次又一次,尝到甜头的她,2个月内竟偷了50多次。从这两起案例中不难发现,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也有着不错的收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点蝇头小利,给人生留下污点。在物质上,她们并不贫穷。由此可见,贫穷的是她们的内心。
哭穷式教育,孩子的匮乏感伴随一生
孩子是父母的续集,心穷的父母,注定养不出内心坦荡的孩子。在肯德基,一个爸爸给孩子买好儿童餐,对孩子说了句:这句话看似既教育孩子金钱来之不易,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又强调了自己的付出。孩子在听完父亲的这句话后,低着头没有说话,可以想象这顿饭吃的有多压抑。
“爸妈辛苦供你读书,很不容易,不该花的钱别花。”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这个还能用,没必要买新的,能省则省。”
......
有的家长未必是真的穷,只是习惯“哭穷”,他们的本意,其实是想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于是总在自以为适合的场合,“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但实际上,当父母给孩子传递赚钱很不容易的思想,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埋下对金钱的忧虑和恐惧,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与价值观。
孩子的每一小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内疚感。早早学会了懂事与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长大后把自己视作负担,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活得没有尊严。哭穷式教育,还会造成另一种极端——孩子长大后过度补偿。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过度补偿”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有某种自卑感,那么他以后的生活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自卑感。《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很经典的桥段:受贿了两亿多人民币的赵德汉被抓起来,说了这样一番话:心穷带来的不仅是格局上的狭隘,更是心中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即使生活衣食无忧,深入骨髓的贪婪与不安,依旧久久占据着赵德汉匮乏的内心。小时候没吃到的糖,长大后再吃已经变了味道;小时候形成的匮乏感,长大后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
爱孩子
从做一个“心富'的父母开始
伊朗的电影《小鞋子》曾火爆网络,豆瓣9.2分,非常值得一看。家境贫寒的三年级学生阿里弄丢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鞋子,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决定和妹妹共穿一双鞋轮流上学。
虽说上课时间不重合,但是哥哥阿里还是连续几天没及时赶到学校,因此遭到老师批评。
妹妹看到同学穿着新买的皮鞋,眼神里流露出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然而,贫寒交迫中的一家人没有抱怨、愤怒以及压抑,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
积极努力的爸爸周末带阿里到城里富人家尝试做园丁,摁了一家又一家的门铃都被拒绝,还被凶狗追出老远,但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最后一个孤单的小男孩让爷爷给他们打开了别墅的大门,就这样爸爸成功挣到了一笔来之不易的钱。“要买好多好多东西”
“电单车、电熨斗,大衣柜”
“甚至租一间大屋”
“给妹妹买一双新鞋”
……..
爸爸骑着家里难得的资产——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并没有哭穷而是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好的教育,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心穷的父母,限制了孩子的格局。让我们用一颗充盈的内心,去滋养另一颗同样充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