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长师新生的
十二封信
第五封信:君子爱荷
龙同学:
你好!
来信收悉,知道你最近的学习状态很好,很是欣慰。你从上封《我是谁》的信中知道老师喜欢摄影,还特别钟情于拍荷花,于是想要老师送一幅《荷》的摄影画给你,这个没问题。
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好好和你聊聊荷花——我们长师的校花,以及由之涉及的“荷文化”。全面地了解之后,当看到桌上摆放的《荷》画时,你定会觉得它透出芬芳;赏四季的荷花时,你定会觉得它意蕴悠长;饭后在荷花池边行走,说不定也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上几张,此时,荷花的气质、君子的精神,便会悄无声息地飘荡过来,浸润你的心田。
龙同学,在孩提时代,你一定背诵过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中学的语文书里,你一定读到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大学的课堂上,你也一定鉴赏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现如今,到既十分美丽、又独具魅力的百年长师上大学,你自然而然地便与荷花结了缘。正如老师我在上一封《品读长师》的信里所说的,“在学校南北校区各建一个风景秀美的荷花池,夏日荷花艳艳,四季书声琅琅,是对徐老长沙城北荷花池1912年创校的最好纪念。”于是乎,荷花自然成了我们长师的校花。说到长师与荷的关联,据我前期的研究与了解,至少有两点,除刚才所讲的“学校创办地荷花池的纪念”,还有一点,即是我们的老校长徐特立关于“荷的内涵”的两则言论。年轻时,他将名字由懋恂改为“特立”,寄寓自己“高洁自守、不入污泥。”后来,随着学习、工作、生活阅历的丰富,他进一步补充说:“要入污泥而不染,而不是不入污泥。”意思是说,我们世人仅有“不入污泥”的“自洁”是不够的,还应敢于、善于改造“外污”,做到“入污泥而不染”,这便是斗争精神,便是廉洁精神、君子精神。当然,若再进一步地延伸,我们还得感谢污泥,因为“淤泥者,泡水之沃土是也。无淤泥焉有荷花?”(黄永玉《谈雅俗》)这便是做人要有感恩之心,要不忘“来时路”。
信写到这里,好似可以结尾了。但一看到自己拿出的信纸,还空着一大半,浪费总是不好,那就继续写吧。再聊些什么呢?对,和你聊聊“荷文化”。
“荷”被称为大自然的“活化石”。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年前,有一种被中国人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9000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一直到公元前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
荷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一批批文人墨客吟诗词作曲赋,抒发对它的喜爱。有专家统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咏“国花”牡丹的1133篇,咏“花中之魁”梅花的9624篇,而咏荷的,竟多达10021篇。
最早的关于荷的诗句,可以追溯到先前时期的《诗经》:“彼泽之陂[bēi],有蒲与荷。”之后,汉乐府便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吟唱。
“诗仙”李白喜欢荷,并自号青莲居士,曾写下“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古风 其二十六》)、“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拟古十二首 其十一》)、“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经典名句。
“诗魔”白居易也喜欢荷,只不过,他最喜欢的是白荷。于是,“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东林寺白莲》)、“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莲石》)、“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种白莲》)、“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等诗句跃然纸上。
龙同学,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除了乾隆皇帝,现存世41863首,但只有一首《飞雪》入选了小学教材)是谁?”请别回答是陆游,他只是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或者说,他是存诗最多的诗人,达9300多首。还是我来公布答案:杨万里,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不是这个名字?据史载,杨万里一生写下2万多首诗作,现存4239首。他也是一位荷花“达人”,其笔下的荷花,涵盖生长的全过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暮热游荷池上》),“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等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仅古人喜欢荷,今人也喜欢荷花。叶圣陶的《荷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荷叶母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汪曾祺的《荷花》、余光中的《莲恋莲》、洛夫的《一朵午荷》、席慕容的《荷花七则》、余秋雨的《雨荷》、林清玄的《布袋莲》等,都是咏荷的上乘之作,龙同学,若有兴趣,课余大可找来读读。
但是,咏荷能跳出色与香,而将“荷叶满红鲜”之形上升到“君子坦荡荡”之神的,当数我们湖南永州道县周敦颐的《爱莲说》,只不过,他是以莲代替了荷。据《宋史·周敦颐传》记载:“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之后,不管是任职桂阳、南昌、合州、虔州,还是担任郴州知州、广东转运判官、南康军知军,周敦颐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难怪黄庭坚赞其曰“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察其言、观其行而知其德,正因为他自身高洁,才能写出如此高洁之《爱莲说》,才能赋予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君子品格,难道独古人该有吗?今人大概也应该有;难道独成人该有吗?学生大概也应该有;难道独现在该有吗?大概今后也应该有。对,能做到“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君子的品格,你便一直都能有、都会有。
龙同学,好像我们讨论的一直都是荷的花,其实,荷除了花,还有藕、叶、莲蓬等生长形态,古人对之早有记载。《尔雅·释草》篇中曰:“荷,芙渠(假叶名其通体)。其茎茄(泥上茎),其叶蕸,其本蔤(泥中茎),其华菡萏(未开之花,已开之花曰芙蓉),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莲子),菂中薏(莲芯)。”依此观之,就能理解荷花为什么被称为“芙蕖”“芙蓉”了。“芙”本为“扶”,意为挺立,形容它的姿态,“蕖”本为“渠”,意为宽大,说的是荷叶;“蓉”本为“容”,指的是它碗状容器一般的花形。这里也是假其部分、名其通体。
明末清初文学家、美学家李渔,曾写有《闲情偶寄·芙蕖》,文章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方面展开,勾勒出荷花的“可人”之意。这里我倒想引用一下文中“可口”“可用”的原句:“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文章最后说:“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由此看来,荷,何其伟大哉!
突然想起《浮生六记》里的两则关于荷的趣闻来。其一,“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其二,“以老蓬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中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搞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缩缩如碗口,亭亭可爱”。由此可见荷之趣,更见古人生活之趣。
这里,我还想用研究的视角,跟你聊聊荷花的生理特性,或者说,一起来探讨几个有趣的话题。其一,荷到底是怎么生长的?(2021年第7期《博物》之《荷花大起底》:春暖花开时,水底淤泥中,休眠的藕感知到春水的温度,从顶芽中抽出又细又长的莲鞭,开始“走鞭”,即一步一个脚印,每生一节,便在节上生根,并长出一片缩卷的荷叶。小荷尖尖,出水就舒展开,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营养。前3-4片叶子,往往都是漂在水面的“浮水叶”,之后才挺立出水。)其二,都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个“尖尖角”,到底是荷的花苞、还是荷的嫩叶?(答曰:荷的卷叶。)其三,荷叶真的很圆吗?(答曰:严格地说,肯定不圆。正如第二个答案所说,因为荷叶最开始是卷曲的尖角,舒展开来,自然不是正圆。)其四,荷叶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答曰:并不是大家通常所讲的荷叶表面有一层具有防滑功能的蜡质层,因为荷叶最开始还没有展开,哪有蜡质层的用武之地。实则,随着莲鞭的生长,最初的叶芽和花芽,各自被芽鞘、花鞘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直至钻出淤泥。这意味着,幼叶、花苞不管出土还是在土里,根本接触不到淤泥,自然能够不染。)第五,一朵荷花,能看几天?(《荷花大起底》:荷花清晨打开,利用碗形聚集日晒的热量,吸引昆虫;午后,花朵便渐渐闭合,将昆虫困于花中,为其自花授粉;次日花朵再次打开,让小客人携花粉离去,便能实现异花授粉。单朵荷花的花期仅三四天,到第三天下午,花瓣就已合不拢了。)龙同学,你看,探究式研究,或者说探究式讨论,是不是能学到很多知识?
其实,国人除喜欢荷花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还喜欢它美好的寓意:莲通“廉”,寄意“廉洁”,推崇“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王逸注《楚辞·章句》)的品格;莲通“联”“连”“恋”“怜”,通达美好、强调关爱;荷”通“和”“合”,倡导的则是中华文明“尚和合”的取向。龙同学,若你也崇尚和合、欲扬廉洁,就请将这最美的“荷意”珍藏心底吧,并化为自己每一天的、甚至每一刻的“言行一致”和“名副其实”。
龙同学,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那个著名的“荷花效应”:池塘里种着荷花,第一天开一朵,第二天开两朵,第三天开四朵,第四天开八朵……以此类推,在第29天的时候,荷花会开满半个池塘。但只有坚持到第30天,才会开满整个池塘。“荷花效应”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是:学习或做事都需要坚持到底,只有坚持走完“最后一公里”,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共勉共勉!
说多了,抱歉。
此致
敬礼!
屈晓军
2024年10月27日
➤『CSNU版三折叠⁉️不止🥳』
➤『🥰GET!成长指数‼』
➤『🧠密卷!看你能拿多少分🤯』
➤『跟随导游,读懂长师🤩』
编辑|学生通讯社 肖丹
来源|屈晓军(老师)
审核|蒋毅莹(老师) 孙慧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