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道班人”杨国光:三十三年“一路”坚守
民生
2024-11-04 19:12
云南
杨国光,一位普普通通的县乡道路养路工人,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三十三年“一路”坚守,以路为业,以“班”为家,默默奉献,用岁月诠释了一名公路人的赤诚。20世纪90年代初,18岁的杨国光走出校门,住进施甸南部山区的家——“姚打道班”,这一住就是33年,工作后的第二年,杨国光担任班长,一个班连自己算起来共有5个人,守护姚关镇三眼桥至酒房乡打黑(简称姚打路)的一条长达54公里的县道。他们的工作是雨季保畅通,雨季时扛着锄头沿着公路巡查,发现路基塌方、边沟堵塞,要及时处理;旱季管养护,旱季的时候清除道路两侧的杂草,对路基、路面损坏处进行修复、清理,保障道路的清洁。每遇雨季,他没有一刻轻松,由于道路经常有水毁塌方,边沟经常出现堵塞,路面零石不断,那时的工作、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他经常冒着狂风暴雨,步行几公里或骑摩托车,带领着道工,清查路面,清理水沟,把险情及时排除。1995年8月的一天,姚打路黑山门段发生路基塌方,他们班组5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杨国光看着眼前的塌方非常危险,为了保障群众安全出行,他一边组织人员上报路面塌方的情况,一边安排一人负责观察山体变化情况,其余四人帮助过往群众搬运物资。早上的8:00一直忙到晚上9:00多,过往行人全部疏散完,他和同事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1999年有一次杨国光外出巡查,妻子段从丽不放心,便和他一起去巡查。途中遇到天降大雨,夫妻俩随即找到了一个崖壁避雨,雨停了接着巡查。第二天,夫妻俩再次巡查时,惊恐地发现昨天避雨的崖壁已经被塌方的土石全部埋没。时至今日,夫妻俩想起这件事依然不寒而栗。“要注意安全。”外出巡查时,妻子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杨国光,每当这时,杨国光总是笑着说:“只有我们提前发现隐患、排除隐患,才能确保更多人的安全。”自参加道班养路工作以来,杨国光就将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是杨国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这样说,还把它付诸于行动中。在护路的同时,为了让道路更加靓丽,他还学会了育苗技术,先后育出凤凰木、铁刀木、芒果等树苗数万株。2002年,杨国光在打黑道班工作期间,到旧城道班交流工作时看到了门口的一棵凤凰花非常漂亮,他想如果在施甸地热河谷地带的道路两旁全部种上凤凰花那该多美,于是他便从旧城道班的同事那里学到了凤凰花的育苗技术。从种子处理到培育土壤的选择,再到播种后的水肥管理,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在道班工作的这些年里,他共计培育凤凰花苗两万多株,种植在近200公里的低热河谷地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的5月,沿着施甸“姚打”公路一路前行,高大的凤凰树宛如仪仗队般整齐排列于道路两旁,俏立于枝头的凤凰花似团团燃烧的火焰,奏响了夏日的生命乐章,奔腾不息的怒江在逶迤的群山间蜿蜒而上,被凤凰花点缀得更加浪漫,这美丽的景色全得益于杨国光的辛勤付出。“姚打”公路是施甸县连接龙陵的一条重要的县级公路,以前是砂土路,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路面坑槽连片,路基经常坍塌,水沟常常淤塞,公路管护工作非常艰苦。养护基本依托人工,他最初用板车、锄头、粪箕一些简单工具对路面、边坡、排水等设施进行日常养护和维护。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等级的提高,养护要求与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化,2018年姚打县级公路被建成水泥路,按常理想,公路管护工作应该很轻松,但他似乎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主动学会驾驶翻斗车、推土车及一些新养护技能,以确保公路畅通安全。2024年5月,施甸县因机构改革后撤销了最后一个道班——打黑道班,杨国光回到了县城单位上班,父亲、妻子、孩子依然留守在打黑。33年“一路”走来,杨国光坚守着、前行着、收获着,1997年被云南省交通厅评为云南省交通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6次被市、县交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杨林元 杨丽娟 段群群
本期编辑:陆应仙 张智力
投稿邮箱:shuimoshidian@163.com
该公众号由施甸县融媒体中心编辑管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