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者悄悄走进免单餐厅,背后是无奈还是另有隐情?

文摘   2025-01-09 15:21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失业者悄悄走进免单餐厅!





最近,在网上刷到凤凰网的一则报道:疫情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小餐馆开始对无收入者免单。这些餐厅分散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个体户。为了照顾求助者的自尊心,它们不约而同地为“免费餐”定下暗号。


01
背后是无奈还是另有隐情?
昨天的文章,在“亮见”和“魏春亮说”上,都不翼而飞了。一阵疲惫感顿时袭来。在朋友圈里发了点牢骚,这两个破号,本来就没多少粉丝,小心翼翼,辛辛苦苦,说两句真话,既没有流量,也挣不到钱,还担着风险,最后却几千阅读就没了。
真让人灰心。更让人灰心的是,“亮见”似乎被限流了,写什么都没有流量。这对以写文为生、本来就拮据的我,更是雪上加霜。大环境充满戾气,小环境也灰暗不堪,寒冬渐近,今年格外严酷。唯一暖心的消息,
是来自凤凰网的报道——
《底层的互助:越来越多小餐馆对无收入者免单》。
文章说,最近这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无收入者免单”的餐厅,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重庆、郑州、杭州、银川、菏泽、赤壁等一二三线城市都有出现。一个城市出现一两家后,很快会有餐厅效仿加入,其中有连锁餐饮,但更多是个体小店。就像是爱的接力传棒。为没有收入、遇到苦难的底层人提供免费餐食,已经是很难得了,但更周到的是,这些小店都不约而同地保护了处境苦难者的自尊心,很多小店都设置了“暗号”。报上暗号,不必说明理由,就能获得一份免费餐。比如:“1号牛肉面”、“告诉董事长,来碗肉汤饭”、“江湖套餐”、“单人套餐”、“39元辣椒炒肉盖饭”,等等。更让人感动的是,暗号对应的免费餐食,丝毫没打折扣。
比如,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的“蒙式牛肉面”面馆,“1号牛肉面”对应的是一份牛肉面,用店里最大的碗装的,以及加倍的牛肉和一个鸡蛋、一瓶饮料。
北京“小湘旺”宋庄分店,
暗号“39元辣椒炒肉盖饭”对应的是一份现炒的肉菜和米饭。
顾客在张平的店里捐出1元,或者在黄明的“青三椒三碗面”捐出任意金额,都可以领到一个爱心贴,贴在墙上,困难者揭下一个爱心贴,就可以换一碗面,都不用说暗号。在黄明店里,有顾客在爱心贴上写下给使用者的鼓励:“吃饱饭,不想家。“早日度过难关!“困难有时,希望有时。
“会好起来的,加油。”来吃免费餐的人里,年轻人居多,还有少数落魄的中年人,以及极少数的老年人。很多提供免费餐的小店,也同时给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价格优惠的爱心餐和免费水。
但其实,这些为无收入者提供免费餐的店主们多数经济并不宽裕。有的家人生病,有的债务缠身,有的是“房奴”。其中好几位都说,自己就属于“穷人”和“底层”。这是底层的自觉,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把伞。有一次,有人在黄明店里免费吃面,一个老人上前指着骂:“有手有脚,连碗面都吃不起。”黄明连忙把老人请走。“他们生活比较优越,不理解那些人的困难。”黄明说。这句话,看得我泪眼汪汪。这是怎样的慈悲心和共情能力啊!
这些免费餐食也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有一个小伙子,有段时间全部身家只剩银行卡里的几毛钱、微信零钱里的十几块钱,作为一个日结工,他还要把这十几块留着用于接下来的日结工作路费。他在黄明的面馆吃了5次免费面,度过了人生中最捉襟见肘的一周,在得到了一个兼职安保的机会后,他再没去吃过免费面。
文章里有个细节,成都那两位面馆老板黄明和张平,之所以弄免费吃面的爱心贴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墙上咖啡”的故事,就是说有钱人点两杯,多的那一杯捐赠。凤凰网的文章说,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但当时,黄明和张平都选择相信,并立竿见影地效仿起来。
是的,你不信,这就是一碗鸡汤,你相信,就可能成为现实。这就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你怀抱恨,恨就有力量;你相信爱,爱就会有奇迹。我们都知道,当下的社会,戾气横生,恨意遍布,很多人都觉得无力和灰心,但仍然有人愿意带着善意,选择相信爱。
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寒冰一时也无法暖化,但我们仍然可以给同类一些慰藉,“穷人帮助穷人,底层支持底层”,努力改变我们身边的小气候。不要觉得这些微小的善举没人在意,那条小鱼在意,那些饥饿的肚子在意,那些走投无路的灵魂在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善举,关系的也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给社会的风险交了低保,对大环境的戾气做了对冲,给封闭系统的怨气泄了压。
我想起和尚的化缘,古代寺庙经济很发达,其实很多和尚并不缺吃少穿,之所以还去化缘,不过是借此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我想,这些“对无收入者免单”餐厅也一样,每一次爱心餐的奉送,都是一次爱的教育和传递,它是对同情的召唤,对恨意的拒绝。就像“蒙氏牛肉面”的海报上说的,“以后您发达了别忘了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英雄主义。
为了照顾求助者的自尊心,它们不约而同地为“免费餐”定下暗号。有的叫“江湖套餐”—— 毕竟大家“同是江湖沦落人”;有的叫“告诉董事长,来碗肉汤饭”,自带幽默感,瞬间把卑微求助变得坦坦荡荡;也有的走朴素路线,像是“1号牛肉面”或是“单人套餐”。还有的餐厅,甚至连暗号都不用说。只在每张桌子的玻璃下压着一张“0元爱心餐”的宣传纸。
任何来到店里用餐的普通客人,都可捐赠任意金额,然后就会拿到一张爱心贴,贴在墙上。困难者只要走进店里,揭下爱心贴,就能领到一碗面。有些客人在临走前,还会在便利贴上写下鼓励的话,贴在墙上,安慰每一个进店用餐的失意人。
这些出手阔绰的店家,也几乎都是穷人出身:有人投资失败,负债百万;有的家人生病,被高昂医药费压得喘不过气;有的一人买卖的收入,要负担房贷、车贷和一大家子的开销,只能勉强糊口。但被问及为什么没钱,却还要无偿做好事时,他们都说:“现在的钱太难赚了,大家生活都不容易。互帮互助,日子才会有希望。我也是社会底层的人,在能力范围内,想帮助和我一样的人。或许有了这一点点帮助,就能让很多处境艰难的人,更多一些活下去的勇气。
凤凰网的报道,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另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孩陪妈妈千里迢迢去北京看病。有天晚上,她在离开医院时,迎面被两个灰头土脸、年过半百的中年夫妇拦住。两人有些窘迫地问女孩,能不能帮忙买点吃的,他们已经没钱吃饭了。女孩虽然有些警惕,但看到对方狼狈的样子,还是心软答应了。
随即领着他们进了一家自己常去的小店,点了2碗牛肉面和1份水饺。还去隔壁的便利店买了水和好多鸡蛋,留给夫妇明天吃。在等饭的时候,夫妇俩和女孩说起了自己的遭遇:他们是山东人,老家已经无钱可赚,所以坐着绿皮火车来北京找工作。可年纪太大了,没有任何地方愿意收留他们干活。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也不懂现在大家的交通方式,只能从丰台走到海淀,边走边看有没有打工机会。已经两天没吃没喝,晚上睡觉也只能随便找个风小的地方将就一晚。现在也不知道之后应该怎么办。这些话翻搅着女孩的心,让她五味杂陈。她很想给夫妇俩再多买点吃的,或者是记下他们的电话,帮忙找住宿和介绍工作。
但她有心无力。在诺大的北京,女孩也是一个没钱没工作没人脉的穷人。爸爸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打零工,收入微薄;妈妈在医院里做手术,花钱如流水;自己住着40块一晚的青年旅舍,每天焦头烂额。这样的她,哪有多余的钱和精力去帮助别人呢?“我很想质问老天爷:为什么不把做好事的机会留给有钱人,反而挑我这种自顾不暇的倒霉蛋去拯救别人呢?
但女孩没想到的是。正因为她也是穷人,才会明白穷人孤立无援的窘迫。才会不忍心放两个狼狈的人,在冷风中受冻挨饿。才会让同理心压倒理智,冒着受骗的风险,也想先帮忙。才会暗暗祈祷: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在外遇到困境,能有人出手相助。而这些心绪,是其他没有相似境遇的“有钱人”,很难感同身受的。
因而更容易冷眼旁观,让“是不是想骗钱”、“是不是人口拐卖”等怀疑思绪占据上风;又或者是自上而下地施舍,帮了忙,却也无意间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毕竟,“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有钱人太少。但愿意将心比心、互相取暖的穷人却有很多。自然。每次聊起互帮互助、付出善意的话题时,都不可避免会想到:好心未必有好报。想起曾看到一条点赞破万的评论:“这个世界总给我一种,善良对待别人就会死的感觉。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不得不承认,好人寒心总是防不胜防。
像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冰羽绒服事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和失业的打工人,大冰捐赠了500件羽绒服。但在发放当天,出现了很多身穿名牌、手拿iphone来冒领的人。这就导致了不少真正贫困的人,没领到羽绒服。其中就有个低保户大姐,感觉自己被骗了,恼羞成怒地发视频质问大冰:“捐赠羽绒服,是不是你吸引流量的手段?别人好心帮忙,却被倒打一耙。这可激怒了网友,便开始网暴大姐,掀翻家底,质疑她“低保户”的真实性。
大姐怕了,又去找大冰埋怨。最终无奈之下,大冰只得退让一步,承诺“会为大姐全家每人安排一件羽绒服”。这才结束了争吵。即便自己没错,“退让”也是大冰的必然之举。因为大姐没什么好失去的,可以纠缠撒泼打滚、互相消耗。但大冰没精力被烂人消耗。倒不如吃个哑巴亏,及时止损。可无论如何,这种农夫与蛇的结局,都必然让人在下次行善前有所顾忌。
之前家人住在养老院里,有一个护工的丈夫突然遭遇严重车祸,躺在医院不省人事。为了照顾瘫痪的丈夫,护工不得已辞了工作。家里一下失去2个经济来源,想也知道,她生活的压力有多大。考虑到护工也是“可怜人”,之前照顾我的家人也算尽心。就好心为她介绍了一个熟识的律师,希望能帮她打赢官司,多要点赔偿金。谁知,护工一边多次放律师鸽子,抱怨流程太过繁琐,自己弄不懂。一边频繁给我打电话,催促我去替她处理这些麻烦事。且,语气十分强硬。仿佛我拿自己的人脉和人情做好事,全是应该的。
在被多次骚扰后,忍无可忍的我只能把护工拉黑了。实在不想再用我的善良去喂养白眼狼。总是听人说:“上层社会人捧人,中层社会人比人,下层社会人踩人。这句话过于绝对,但的确有几分道理。可能是被苦难锤打得满身戾气,所以自己淋过雨,也要把别人的伞撕碎;也可能是自身境遇窘迫,必须靠掠夺别人来自我保全;还可能是能力不行却欲望太满,所以才会不择手段地贪婪。但终归,“底层互踩”是没有赢家的。就像很多只螃蟹被扔进了一只水桶里。在桶底彼此钳制,互相踩踏。但最终,谁都爬不出去。话已至此,难道我们应该放弃做好人吗?当然不是。只是付出善良,也要带点智慧。
还记得“和珅施粥”的故事吗?当时一个县里闹大灾,皇帝派他去给没饭吃的灾民施粥。可隔壁邻县的富裕村民,一听说有免费的粮食,也纷纷跑来冒领。但朝廷的赈灾款远远不够。和珅灵机一动,便在粥里掺了一点沙子。“富裕的人都会嫌弃粥里有沙而不吃。但真正快饿死的人,才顾不上这些,有吃的已经很满足了。有时我们想要达成自己善良的初衷,必须设置些“筛选条件”。
看似冷血严苛,实则事半功倍。也能避免贪婪人性的暗害。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中年女性,最近正在经历至暗时刻:她的公司被客户恶意拖欠货款,导致资金链断裂。为了给上游供应商付款,她掏空自己的存款。凑了几百万还不够。最后迫不得已,只得低价卖房。奋斗了半辈子,原本有房有车有存款,生活无后顾之忧。但一夜之间,就什么都没了。换成谁能不崩溃?不觉得人生无望了?
可有一天,她在坐地铁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多巴胺打扮的年轻女孩。女孩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板上。害怕路人踩到跌跤,便马上拿出了纸巾,小心翼翼地把地上的水擦干净。那瞬间,中年女性心头的阴霾也神奇地被一扫而空。“我突然发现,这世界依然有很多美好是值得搏一搏的。所以,我决定咬牙度过眼下的危机。未来结果的好坏还未知。但至少此刻,我选择积极。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小善举,可能为别人的生活带去多大的改变。即便自认平凡,善意微不足道,也可能成为点亮别人世界的一盏柔和的光。所以啊,千万别因为坏人,放弃一颗当好人的心。这个世界从不完美,有很多的失望、遗憾和背叛。但别忘了。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为之奋战到底。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陈涛是985名校毕业的硕士毕业生,在大厂工作多年,是资深记者。但是在3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他失业了。投了上千份的简历,最后杳无音信,就连道士都将他拒之门外。他没有收入,饭都吃不上了,最后无奈的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选择成为一名外卖员。985毕业的高材生,最后却选择了一份完全背道而驰的职业,人们纷纷追求的学历、名校到底有没有用?而中年失业在现在成为了普遍现象?陈涛是名38岁的中年男子,曾经也是个叱咤风云的高材生,后来却也开始做起了闪送员来维持生计。
口嗨是年轻人最擅长的事之一。有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在高呼躺平、裸辞、提前退休。但如果真的失业了——特别是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大家又开始假装上班。
现在,你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任一社交媒体上搜索“假装上班”,瞬间就会看到成百上千段失业故事。把这些故事归纳总结,我们能看出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比失业更难面对的,是告诉家人自己失业了。知乎上有个超过500万浏览量的提问:“明明失业了却还要瞒着家人天天装作上班的样子,是一种什么体验?我们爬取并几乎看完了610条回答,试图还原“假装上班”这件事。
首先,假装上班最直接的原因,是家人在无形中带来的压力。对于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失业者来说,压力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成员。如果尚未成家,需要隐瞒失业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怕我的平常事情到父母那里就变成了天大的事儿,让他们日思夜想的事儿!
需要隐瞒的人数往往和主人公年龄成正比。如果已经成家,隐瞒的对象可能还要加上公婆、孩子、另一半。除此之外,还有“七嘴八舌的亲戚”“嘴碎的邻居”“势利眼的同事”。总之,把失业的痛苦分享出去,只会得到加倍的痛苦。向最亲近的人隐瞒失业这件事并不容易,不仅考验心态,很多时候还考验演技。
对于独自在外生活的人来说,需要随时应对家人的电话或视频,最普通的一句“工作忙不忙?”也变成最难张口回答的问题。“看到家人给我发的信息或者电话,就会一激灵,很紧张,马上有一座大山压过来那样。“最怕的是白天我妈给我发视频,因为模拟不出办公环境。“每次打电话回家还趁着以前工作的休息日。如果跟家人同吃同住,隐瞒的难度就更高一个数量级。不但需要长时间撒谎,还需要做戏做全套,假装一切还在之前的轨道,延续自己失业之前早出晚归的生活。
“以前不对家里人说谎的我这一年把半辈子的谎都说了一遍。”“为了不让家人察觉,我还要不定期地在家唠叨之前那家单位的琐事。“太迟的早餐就不吃了,要装作怕迟到那样子。虽然也有不少人提到自己为了隐瞒失业而减少和家人的联系,但失业的痛苦和孤独还是想通过亲情抚平。
有一位网友写道,当自己接到妈妈的电话时,大多数情况都不得不撒谎,说自己还在上班,等下班了再回她。但即便如此,还是会主动跟妈妈视频:“很想她的时候就出门,在路灯下走来走去跟她视频,告诉她我刚下班,顺便假装跟她吐槽下工作的辛苦。
无班可上之后,假装上班的人们需要找个消磨时间的去处。一些人每天有规律地出现在公共图书馆、付费自习室、咖啡馆、快餐店、商场的按摩椅或者公园的长椅上,安静地度过一整天。图书馆是假装上班人群的首选。它免费、无人干扰、设施齐全,甚至还有一定的治愈功效,“周围全是差不多年纪的学生,我不像异类。像一滴水,重新融进了大海。
而年纪较大的失业者显得更落寞,他们每天开车出门,找个地方停着,在车上玩手机或睡觉,然后按下班的点回家。还有人带着一天的干粮,在公园或者河边“像个白痴一样呆坐一天”。
为了尽可能降低开支,这些城市里的“新型流浪者们”也探索出很多独家经验。比如有人推荐去大型超市,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试吃,或者去逛售楼部,享受宾至如归的待遇:“运气好的时候有口水娃锅巴,那种烤肉味,让我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杂粮糊糊,可纸杯太小了,我连着喝了三杯,服务员满眼睛微笑的解说让我意识到该离开了。
“我只好在干货柜那里磕瓜子剥花生来吃,大爷大妈的作风我是摒弃和不耻的,他们总是随便吐壳子。”“在样板楼盘前转了三圈以后,我就坐沙发上吃葡萄和荔枝了,毕竟这是我一周的营养来源。
还有一些人比较恋旧。他们会去“老公的公司”,或者“朋友的公司”,找一处公共空间或没人的工位假装工作。甚至还有人趁着公司裁员后工位充足,照旧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位,照旧和原来的同事去食堂吃饭。
假装上班的人中,一大半是“主动失业”。在假装上班的人中,也分被动失业和主动失业。被动的很好理解。近几年,大厂不断裁员,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16-24岁城镇人口调查失业率为20.4%,达到近几年新高。至于那些主动失业的人,或许对工资、领导、公司的考核制度不满意,或者为了考研考公,或者干脆就是简单的“不想打工了”。
对于主动失业的人来说,离开工作后的第一感受是轻松和惬意,“可以躺到天荒地老”,即便是找工作的过程,刚开始也充满希望,“比有工作但浑浑噩噩度日的状态好太多了”。不过当失业的时间足够长之后,孤独、焦虑、自我怀疑等关键词开始抬头。“孤僻的一个人,除了买东西,除了回家,基本上不会说什么话。
“每天无所事事,在石沉大海的等待中逐渐崩溃,加上缺少工作的需要和氛围,整个人越来越懒散,越来越觉得无聊,意志也越来越消沉。”随着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压力逐渐凸显,整个人也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计算着剩的钱能撑几个月,每个月为房租水电吃饭担忧。
“房租和伙食都快搞不定了,可是梦想并没有给我带来财富,天天都很焦虑,很烦躁。”虽然嘴上很绝望,但现实中,他们都没有躺平。在假装上班的日子里,有人在求职,有人在兼职,有人在备考。
在描述自己最新状态的回答里,超过一半人提及自己重新找了工作,还有一部分找到了工作之外的其他出路。转行也好,换城市也好,考试上岸也好,总之摆脱了假装上班时的窘境,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对于年过40的打工人来说,投递简历,是最没有效率的找工作方式。很多时候,企业看到40+的人投递简历,多多少少会有「40+还在找工作,是不是能力不行」的偏见。有公司有明确的招人门槛,40岁+简历看都不看,我投递过去,没反馈,只会影响我的自信心。但我身边的人了解我认可我,不会有这种偏见,反而会大力推荐我。所以,通过人脉,让身边的人知道我现在有空,请他们帮我介绍机会。结果聊着聊着,机会也就来了。不仅如此,很多人认为人脉是单向扩散的,你只能通过身边的人来给你介绍机会。但事实上,个人品牌+人脉,会让我们的触达面瞬间提升一个量级。
以前呢,我从来没觉得,咱国人失业就会立马面临绝境。感觉那都是说的美国人,从来不攒钱、信用卡超前消费,去趟医院看看腰间盘,被按摩了几下,就能收到5670美元的账单。在美国,你失业就意味着破产,要睡大街的。但是,最近接触了几个身边的朋友,有90后也有80后的,他们兜里是真没钱。说他们每日衣冠楚楚,但裤兜比脸都干净,一点不为过。
我问其中一个朋友,说你都三十老几的人了,你说没有攒下钱?骗谁呢,你还是我们中国人么?爱储蓄的传统美德怎么在你身上没有一点体现?他一脸无奈的给我算账。他一个月收入12000(在西安,还算比较高的工资),他老婆是8000多,这两口子加起来有两万了吧。首先是房贷5400元,前几个月房贷金额更多。车贷2700元(不过快还的差不多了)。女儿在幼儿园,每月学费2000元,孩子乱七八糟的零食玩具,一个月得1500元。家里日常开销一个月4000元。老爹有慢性病,每月给老人1000元,这已经算很少了。还有工作之余的一些交际应酬一个月差不多有2000元。结果刨掉开支后,每月还剩1400元。这是理想状态下,能剩这么多。其实基本是月月光。身边像他这样的家庭,可以说非常非常多,一年下来根本攒不下钱。他算完账后,我倒吸一口凉气。
现如今,对于大多数被房产绑架的国人来说,没了工作,分分钟陷入绝境!以前房子是我们的增值资产,现如今房子成了我们失业后的破产催命符!当然,这里不就房子的事情做过多延伸。还是说回失业后该咋办的问题。
那我这朋友现在怎么办?他说幸运的是自己老婆还在上班,自己还能吃软饭。另外,他悄悄信用卡套现了3万块钱,先维持着家庭开支。除了吃软饭,他现在也在琢磨着怎么“啃老”,正怂恿他爹把老家县城的房子卖了,搬回农村他奶奶家那边住。我说,你这做法有点“卑劣”了。他说,现在能怎么办?西安的房子现在跌了40多万,难不成现在要我现在割肉卖了西安的房子么?
我说,你加油找工作啊!我找啊,我投简历比那高志垒都凶,那又如何?没人搭理我啊,我都37岁了。真像《逆行人生》中说的那样,这年头连送外卖都没人要我!一时间,我竟然被噎得无语了。相信我朋友的例子,在很多看官的身边都有发生。而且确实越来越多。那怎么办?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很期待国家有措施,让经济尽快向好。大环境变好了,我们才能拿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是,等、靠、要,是拿不来结果,最终还是要自己靠自己。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咱们老百姓被如今商业社会营造出的共识或者欲望所裹挟和绑架。就如结婚,男方一定要给女友买钻戒一样。爱她,一辈子一次的婚礼,不买钻戒怎么行?所以别人有,我也必须有!那结婚没有钻戒又如何?这婚礼就不圣洁了?日子就没法美满了?只要你们真心相爱,踏实过日子,有没有钻戒都一样。
所以,面临失业,短时间内确实没法找到工作,既然没法开源,看哪些方面是可以节流的。首先去缩减没有必要的项目开支。比如,若你的汽车平时确实不怎么开,三年就开了两万公里,是不是可以考虑卖掉。大城市里养车确实很费钱。像西安这样的城市,地铁公交系统四通八达,可以说乘坐地铁比开车方便多了,省钱多了。我自己有车,刚买车的时候,还爱显摆,开车到处溜达。可最近大半年,出门我都坐地铁,车子就在地库里吃灰。反而在小城市或者乡镇,因为基础交通不发到,出门办事等车等得怀疑人生,开车办事反而很方便。
还有这房子。你辛辛苦苦掏空两家人6个钱包买了房子。不舍得卖。但月供5000多,自己实在吃不消,能不能先租出去。自己再花较少的钱租一个小房子。以租养贷呢?你会说,这多丢人啊!我觉得没啥丢人的。你变相减少了开支,房子还是你的,总比你还不起房贷,最后被银行法拍了要强吧。
以前,家人每周去下一次馆子,三天两头要买点肉、买点鱼虾的。这可不可以省了?土豆青菜豆腐的,回家自己做,不也很香么?也饿不着啊!以前,你上班穿皮鞋,打篮球有实战篮球鞋,跑步有耐克慢跑鞋,还必须搭配着lululemon装着逼。鞋柜里你的各式各样的鞋子都有十几双。那能不能不要再买了?这些鞋子你哪双穿破了?
经济环境不好,短时间抛下现有光鲜的生活,蛰伏起来,真的不丢人!丢人的是死要面子,一家人跟着你活受罪!你要知道,环境不好,公司把你们裁掉,就是在节流。那么大的公司都懂得“节俭”过日子了,难道我们自己不懂得要勒紧裤腰带么?大公司都不装逼了,你自己还要死要面子去装逼?
节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改善生活,还是要走出去,要去找工作。其实,世界上不缺少工作,缺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更缺少那发现适合自己工作的眼睛。就说我吧。说自己的例子,不是来吹牛显摆自己。只是想说,也许我的经历对陷入失业泥潭的伙伴有所借鉴。
22年3月,我从某大厂无情的“毕业”了。一直到23年2月,我才算正式找到工作。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也是各种焦虑,各种折腾,各种碰壁,然后要绝望“躺平”时候,遇到了新的机会。之前很多人会说,这班我不上了,大不了去送外卖,跑滴滴。而今很不幸,甚至送外卖、跑滴滴的工作都严重饱和了。所以失业后,首先不要盲目乐观。随随便便找个工作过度一下的事情,都很稀缺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发现跑滴滴或者什么“曹操专车”,也很不简单。这领域其实是体力和智力的较量。每天你能在车上熬够12个小时以上,你再谈跑车挣钱的可能性。不夸张地说,很多滴滴司机每天要在车里熬15个小时以上,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上厕所。然后还要学会抢单,卑躬屈膝地要好评,以便平台能多派单。这样一天下来才能挣到300多块钱。这钱挣得,比乞讨要饭都要艰难。
其实从这一点看出,样样工作都难,各行各业都卷得要死。你自己不拿着命使劲儿卷,你就得出局、失业。还好,那时候我足够冷静。我认真分析了下这么多年职场所学所做的工作。既然目前没有合适的工作,我自己能干点很么?
自己在美团多年,一直在本地生活浸染,我为什么不能开个外卖店,或者做社区团购呢?自己说干就干,但结果是,3个多月下来,很快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因为口罩事件,管控没有放开,小区动不动封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会被这种偶然因素打断。另外,自己也确实没有对社区环境做一个详实的考察。所以,自己的小小项目早早夭折。这件事也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要急躁,要踏实做成一个事情,一定要先调研,甚至要先学习。病急乱投医,治不好你,只能加重你的病情。3个月的折腾,让我赔了五六万块钱。多亏我有积蓄,否则失业几个月的我肯定是濒临绝境。
在22年10月的一天,偶然遇见一个做旅游的朋友。他以前是做出境游的,因为口罩管控,没法出境游。因为爱宠物,现在正在琢磨做下宠物周边游。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棒的主意。口罩期间,大家不能去外地旅游了。可以在城郊带着自己毛孩子,组队去户外探险。享受和宠物的户外悠闲时光。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萌宠互动游戏。多好的事情。那天和我这朋友聊了很久。真心觉得做旅游是个不错的选项。蛰伏快3年了,疫情一旦放开了,旅游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点个【在看】吧,祝福我们付出的善意都能被善待。你曾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付出善意或是接收善意”的经历呢?是否对后来的你产生了影响呢?
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聊聊。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