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至23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盐边支队在盐边展开为期1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其中一项内容是结合当地特色文旅项目,深入挖掘盐边非遗,围绕其传承与发展探索非遗经济转化路径。
盐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藏羌文化走廊融合共生,彝族、苗族等31个民族守望相助,笮山锅庄、傈僳族婚礼等46项非遗珠璧交辉,绘就了绚烂多彩的笮山若水人文画卷,也造就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近年来,以“阿木诗依”傈僳非遗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以沙陇、贺正芬、邱天云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备受关注,金芋健、滋味旅途等企业在非遗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1月15日,支队前往红格镇联合村,对传统民俗村落展开实地调研,聚焦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等内容,深入探究联合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规划与实践情况。并与村“两委”一同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联合村的文化影响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品牌。
联合村以“共同富裕·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原乡生态特色”的有机实践基地和城市近郊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其开发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非遗与现代文化深度交融。同时,该地定期举办遇见盐边艺术节、盐边开放日、盐边厨房等艺术节庆活动,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队员们纷纷表示,在实践参访过程中感受到当地在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保持了较好的良性互动。
实践期间,支队还到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与师生深入交流。为更好弘扬传承盐边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办学,该校创新开设苗族蜡染、傈僳族刺绣等课程,学生们经由学习,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绣品、扎染等手工艺品,使得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悉,在盐期间,支队还将前往三滩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状况。同时,积极筹备北京来盐学生和盐边本地中学生在联合村的研学游园等活动,借助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盐边非遗的认识,持续推动盐边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
记者:陈 悦(实习)
编辑 :冯 杰丨审核 :曾 静
监制 :胡 茜
盐边融媒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