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一组组鲜活数据的背后,是深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作为,“创新之城”的名片越擦越亮。
回望2024年
深圳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引导推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
高等教育“支撑力”、产业体系“竞争力”
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深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图为荣耀手机生产车间。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园里举办了一场未来感十足的机器人灵巧手大赛。分拣材质质量不同物件、插拔电源线、电池组装拆卸……基于AI视觉识别与精准控制技术,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顶尖大学科研团队同台竞技,机器人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向着智能化方向加速进化。
人形机器人正是当前全球科技“独角兽”们争相布局的重点方向,深圳聚焦这一前沿领域举办大赛,目的不仅在于技术比拼,更重要的是促进前沿科技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寻找新的技术支撑。
过去一年中,围绕前沿科技领域深入布局,深圳展现出强大创新活力。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大爆发,在赋能基础研究与驱动产业变革中展现出惊人力量。深圳前瞻布局,抢得先手先机:构建“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政策体系,累计发布“城市+AI”场景近200个,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围绕丰富生态要素供给、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4个维度提出发放“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支持人工智能在全市全域全时充分应用。
夯实基础研究能力,深圳协同联动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奋力谋取创新突破。
2024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速,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以及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完成落户,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超4000家创新载体为深圳发力前沿科技添底气、增动力。
在河套合作区,依托不断聚集的创新载体,160个高端科研项目先后落地,初步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深港独角兽、港澳青年创业等“6大科创集群”;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鹏城云脑Ⅲ、自由电子激光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创新要素正在源源不断地集聚。
创新载体不仅是城市创新活力的一面镜子,也是培植科技成果的一片良田。目前,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
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图为优必选的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实训。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华为发布原生鸿蒙系统,首次实现操作系统的全栈自研;比亚迪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创造中国汽车发展史新的里程碑……过去一年中,深圳企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成果频频登上头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华为成立伊始,注册资金只有2万元、员工10多人,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在跨国电信公司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今,华为已成长为一家拥有来自全球20.7万名员工、实现年销售收入达7042亿元的全球领先的ICT巨头。
任正非曾说:“华为的发展历程使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为大力鼓励创新,因为创新是唯一生存之路,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研发创新上,华为投入巨资致力于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持有全球有效专利超过14万件,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同样,对比亚迪来说,高研发投入才是拓展市场的基石。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自2002年从动力电池技术做起到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比亚迪如今拥有11个研究院,超11万名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基于20多年的坚持,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才能成功打响全球。
去年11月,《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正式公布,深圳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2085.78亿元,占比高达93.3%,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活动直面产业需求,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企业唱主角造就了深圳“6个90%”的创新密码,让企业创新“规模效应”日渐显现。近年来,深圳陆续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方案18条、“四链融合”意见17条等系列文件,支持各类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深圳集中资源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创新能力。丰硕的成果,是最好的答卷:在过去一年中,深圳2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10大进展,荣获26项国家科技奖、创历史新高,其中大部分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
科技创新能力节节攀升,得益于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效果图。图源:深圳医学科学院微信公众号
“深圳医学科学院从筹建以来,充分感受到了深圳的速度、力度和温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谈及自己在深圳创业的感受说。
如今,她的梦想在深圳得以迅速落地生根、萌芽开花,也体会到前所未有创意的快乐和梦想成真的成就感。
深圳一流的创新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深圳坚持“创新推动+产业拉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构建以创新链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人才链为关键支撑的供给制度体系,发挥深圳特色和优势,科学把握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四链融合”为工作机制,深圳分类分步骤培育形成了合成生物、光载信息、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极强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深圳深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和直任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而吸引和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目前,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市高层次人才2.6万、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形成。
支持科技创新,必须用好金融活水。2024年,深圳发布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20条”,按照“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构建产业引导基金体系。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深圳天使投资母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有效决策子基金84支,已投资项目955个,培育出6个“独角兽”和188个“潜在独角兽”;设立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在深圳注册成立。
人才与资本加速汇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深圳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局面,创新之城加快攀向全球创新链高端。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杰克·佩里:“深圳曾经是一个边陲小镇,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想来深圳看看这里的创新。如果论创新,深圳是关键地区之一。”
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深圳前沿科技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和成本效率,创造出改变游戏规则的解决方案。”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走出深圳机场,你就会看到一句话,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深爱人才,深圳在等你。’从这一点上,你可以感受到深圳对人才的重视。”
南科大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深圳这里有非常多做学问、做产业和创业的人,我想在深圳继续把学问做好,梦想任重道远,但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是深圳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原因。我从没见过哪座城市拥有像深圳一样的支持力度!”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深圳能吸引越来越多高校的原因是深圳有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深圳产业链健全,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能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前沿科研成果也更易于实现产业化落地。”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增长18.9%,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提升至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2085.8亿元,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速,建成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以及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落户深圳,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工信部规〔2024〕169号),完成了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深圳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连续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
全市高层次人才达2.6万,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形成。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原动力
评论员:赵强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是这座城市“软实力”中的“硬核”。近年来,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无创新,不深圳。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是胜出的关键。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极点之一,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推进创新上肩负着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的历史重任。深圳要更加热情地拥抱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赓续并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努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动去获得突破性创新性工作成果,让创新的城市符号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熠熠生辉。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闻坤 熊子恒 赵强
编辑:钟汝芳
审读:黄淳 马丹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