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技能,就业无忧。
在黔南,有的人在生态上起舞,通过强化制茶技艺增收致富;
在黔南,有的人在文化上起舞,通过强化刺绣技艺增收致富;
······
一人能干,多人受益。近年来,黔南各级人社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发掘、培育优秀技能人才,以优秀技能人才为支点,撬动就业工作由点及面、以点带面,通过培训等手段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强化了技能,让群众致富增收有了保障。
黔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策划推出【有技能·好就业】专栏,讲述黔南各县市优秀技能人才强化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助力群众致富增收的故事,敬请关注。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它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在三都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美誉,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被誉为“马尾绣第一村”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板告村,在板告村村口不远处的三都县嘉庆民族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坊,见到黔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正永正在用线裹绞着几根马尾毛。
“这是制作马尾绣的第一步,将白色丝线缠绕在马尾毛上,制成马尾线。再用马尾线在绘制好的图案上进行刺绣。”潘正永对记者说道。
潘正永是三都县嘉庆民族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时兼任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马尾绣专委会会长、黔南州妇女手工协会理事成员、水维村马尾绣合作社社长。
潘正永一家是水族马尾绣世家,世代传承马尾绣技艺。“我从小就对马尾绣耳闻目睹,并得到了母亲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育,自幼就对马尾绣制作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兴趣。”潘正永说。
潘正永已经回忆不起何时开始学的刺绣。刺绣就长在三都水族女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小她看到妈妈在做马尾绣背带或绣衣服上的花纹时,喜欢去悄悄“戳“两下。开始会因为绣得乱七八糟,被妈妈责怪。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刺绣手艺的增进,妈妈默许了可以随便绣。像很多水族女孩子一样,她也开始有事没事绣一绣,但她也没想到能将马尾绣变成自己的事业。
2011年,怀孕的潘正永没有出去打工。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始当起绣娘。绣花针拿起就没停下来,分娩当天都还在站着绣,一直“绣绣绣”,绣成了“马尾绣传承人”。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照顾孩子,她不再外出打工。随着孩子长大,哭闹捣乱,常常只有等孩子睡着后,她才能偷偷拿出针线盒,继续绣从外面接来的活儿。到2014年,潘正永用当绣娘挣到的钱在镇集市上开了一家十来平的马尾绣专卖店,不仅自己绣,也开始找绣娘帮自己绣。
年轻的潘正永脑子里满是创意。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技艺,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
但是,马尾绣的衣服成本太高,一件衣服上万,而且基本上是本地人在穿,销量并不好,也不适合外地游客带走。
于是,潘正永就想,做一些小件的、比较实用的马尾绣饰品,游客既方便带走,也可以欣赏到真正的马尾绣工艺。
后来,她就拓展出在手镯、小镜子、毛衣链、头饰、耳环以及笔记本等小物品上稍微绣一点点马尾绣点缀一下,符合现代时尚审美要求,尽量控制产品价格,越来越多人喜欢她制作的马尾绣产品。
在潘正永的带领及影响下,身边的人也纷纷走上发展马尾绣事业中来。
同村的韦懈、潘文寿、王妍等,通过潘正永师徒式带领其学习及参加公司组织的马尾绣技能提升培训等,一步步提高技艺,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门店,可以独立承接马尾绣订单,实现创业。截至目前,公司培训绣娘近1100人,带动近1250名妇女实现就业,为家乡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扶贫车间”“巾帼手工坊”“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省智慧锦绣特色手工艺技艺传习基地”“三都县水族传统文化保护基地”等荣誉及授牌,成功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公司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参加深圳文博会、广州国际时装周、内蒙古国际时装走秀活动及省内组织的各类公益展演活动、民族产品展览及走秀等活动,先后参加“全国乡村手工艺刺绣大赛”等省内外各类展赛会近百余场,荣获表彰十多次,意在向全国、向世界展示水族马尾绣工艺品、传播水族民族文化。
谈及未来的发展,潘正永表示,将继续扩大公司规模,把公司建设成为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体验及研学一体的水族马尾绣传承保护基地,同时希望上级相关部门能够给一些指导规划意见,创作出更多的马尾绣精品作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马尾绣,从而将这项具有浓郁、独特民族风格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来 源 | 天眼新闻
编 辑 | 文 静
一 审 | 姚祝买
二 审 | 鲁小玲
三 审 | 顾光景
统 筹 | 刘成刚
●黔南州2024年面向 优秀村(社区)干部专项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成绩及排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