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几天早上起来觉得耳朵有点堵。”
“医生,这几天我耳朵一直响,像知了叫似的,开始以为是上火,没太在意,现在耳鸣声音越来越大,吵的晚上都睡不着了。”
“医生,我最近几天突然头晕目眩,走路不稳,耳朵还嗡嗡响。”
这些症状您或者身边的人有过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吗?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怎么办呢?本期特邀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冯文静介绍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顾名思义,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医学上指在短时间内(72小时内)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临床上简称为突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情绪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变大,突聋的发病率目前逐年升高,尤其在年轻人当中越来越多见,甚至十几岁的高中生因学习压力大熬夜写作业也有发生突发性聋的情况。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听力下降:突然发生,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者相对少见;
2.耳鸣:约90%的患者出现耳鸣,表现为蝉鸣声、机器轰鸣声、刮风声等等。初期可能为间断耳鸣,耳鸣响一会儿会自行停止,每天发作数次;后期加重表现为持续耳鸣,一天到晚一直响;夜深人静时更为明显,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甚至影响情绪,导致焦虑状态;
3.耳闷胀感:约50%的患者可出现耳闷胀感,感觉耳朵像塞着棉花或者感觉耳朵像进水了;
4.眩晕或头晕:约3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或头晕,表现为头昏沉感,天旋地转,看东西晃动,走路不稳,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
5.听觉过敏:对声音过度敏感,怕听大声;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比较常见,可表现为耳周麻木等症状;7.部分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为什么会得突发性耳聋呢?
目前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刺激、作息不规则、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诱发因素。
做哪些检查可以诊断突发性耳聋?
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医生会用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外耳道是否有耵聍、疖肿或疱疹,还需要排除中耳炎;
纯音测听检查:需要在隔声室里戴上耳机,认真听检查者给出的不同频率不同大小的声音,听到声音需要按手柄反馈。通过这项检查可以了解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和听力下降的性质;
声导抗检查:这个检查不需要患者主观反馈,可以评估中耳的情况,排除中耳疾病;
颅脑核磁或内耳核磁检查:除外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除因怀疑脑卒中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检查外,因有设备噪声,一般不建议患者急性期做;
位置平衡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如果伴有眩晕可能需要完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突发性耳聋需要怎么治疗呢?
基本原则:早发现,早治疗,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恢复越好。
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听力下降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低频下降型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可达80%左右,平坦下降型次之,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治疗效果不佳。常用的药物有:
激素:对各种类型的突发性耳聋都有效,是突发性耳聋的一线用药。但临床中碰到不少患者“谈激素色变”,一听要用激素会有各种担心和顾虑。其实大可不必太担心,因为突发性耳聋的激素治疗用药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对于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的情况下也可以酌情使用。激素首先建议全身治疗,可口服或静脉输液治疗,局部用药可作为全身用药的补救治疗。
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突发性耳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其对各种类型的突发性耳聋都有效。
营养神经药物:突发性聋可能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治疗。
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对于全频听力下降者建议使用,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高压氧:不作为首先治疗,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作为补救性治疗。
助听器治疗:听力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在3个月后听力稳定后,根据听力损伤的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突发性耳聋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休息,调整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积极心理自我调节,避免剧烈情绪波动;
家属配合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帮助疏导情绪;
避免噪声刺激,保护健侧耳的听力;
饮食避免清淡,尤其低频听力下降型注意低盐饮食;
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水平。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
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避免过度使用耳机及噪声环境;
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合并全身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基础疾病者,坚持治疗,积极控制。
聚焦
1—10月全国卫生健康支出超1.6万亿元
财政部网站1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46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卫生健康支出16521亿元,同比下降8.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931亿元,同比增长5.1%。
聚焦
医院CT等收费将执行新规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立项指南吸收部分地方实践经验,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也就是说,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实现患者可通过便捷方式阅读本人检查资料。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此外,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43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薇
相关新闻
本期编辑:成露 窦小涛
(关注工人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