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莲

文化   2024-11-21 06:30   德国  

 

   莲花出现在哪些古代作品中呢?它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哪些象征?它在佛教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南宋吴炳 (传)《出水芙蓉页》(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荷花情有独钟。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写到:“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意思为“我穿起荷花之衣系上蕙草之带,忽而来,忽又去。”


戴敦邦绘《少司命》


    汉乐府《江南》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寥寥数句就描绘出了一静一动的景象:水中莲叶茂密而又生机盎然为静,鱼儿在莲叶之间游动嬉戏为动。


    晋代以后就有越来越多以莲花花瓣为纹路刻制的日常用具。


晋代 青釉刻花莲瓣纹水丞(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不仅如此,荷花也成了文人墨客时常描绘的对象。相关的诗词歌赋、章回小说、丹青翰墨作品不胜枚举。


李白《越女词》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戴敦邦绘《越女词》诗意图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戴敦邦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图


吴文英《过秦楼·芙蓉》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菂更怜心苦。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能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戴敦邦绘吴文英《过秦楼·芙蓉》词意图


王淑《采莲词》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

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戴敦邦绘《采莲词》诗意图



元代 王渊《莲池禽戏图》(局部)(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 唐寅《采莲图》(局部)(文彭草书采莲曲-项元汴画小景)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 吕纪《秋鹭芙蓉图》(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 许仪《荷香清夏轴》(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 陈洪绶《荷花图》(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聊斋志异》中《荷花三娘子》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位荷花变作的女子与一位读书人宗湘若的故事。在《红楼梦》中,与荷花有关的女子是晴雯和香菱。


    书中小丫头为了安慰贾宝玉,便说晴雯是回去做了芙蓉花神,为此宝玉还写了《芙蓉女儿诔》为晴雯祭奠。


戴敦邦《红楼群芳图谱-晴雯》


戴敦邦绘《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香菱的本名是甄英莲,谐音“真应怜”。

戴敦邦作品


    她的判词是:

戴敦邦作品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此,荷花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成为人们心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与君子的高洁德行和清雅品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荷花象征士大夫的芳洁之志,是“花中君子”人格意象。


周敦颐像


    小编在《戴敦邦 | 和合二仙》一文中提到,“荷”因与“和”同音,寓意和睦、和谐;而“莲”与“连”同音,寓意“连心”。代表“连年有余”的莲鱼图广泛出现在民间年画和瓷器纹饰中。这些象征意义都表明莲花承载着吉祥的寓意。


戴敦邦绘《和合二仙》


戴敦邦绘《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芙蓉花下两只野鸭相偎嬉戏,十分和谐

元代 佚名《芙蓉花鸭图》(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任伯年《荷花双鸭立轴》



    莲花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佛教文化中最广为人知的符号之一,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


    相传佛陀降生时,刚一落地便行走七步,每一步地面都生出一朵莲花,这七步象征着佛陀超越六道轮回、通向觉悟之道。佛教中的极乐世界里,处处有莲花开放,修行者化生在莲花中。


    后来在许多佛教的画像和雕塑作品中,佛、菩萨、僧侣常常以坐在莲花座上,或手持莲花的形象出现。


须弥山(不丹通萨)


6-7世纪 克孜尔《僧侣手持莲花》


19世纪 《坐在莲花座上的佛陀》


清代 徐灿《瓶莲大士轴》(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1979年 戴敦邦速写


2020年 戴敦邦绘《千手观音宝相》


    想看更多戴老绘观音宝相作品,可以点击这里哦!


    可以说,无论是在民俗文化、艺术创作,还是宗教信仰中,清雅高洁的莲花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因近日小编偶感风寒,嗓子失声,所以本期视频稍后再制作,请见谅!


其他精彩内容:

立冬 | 秋冬交替的色彩

红倩忆童年 | 弄堂里的速写(二)

戴敦邦画红楼(5) | 原应叹息的四姐妹(完结篇)

艺术与宗教的相辅相成,观音菩萨从圣坛走向民间


 


       戴老先生已年过八旬、且一目失明,却依然坚持每天作画,那么,作为后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戴家样艺术

长按以上二维码,选择“识别”,即可关注我们!



戴敦邦的戴家样艺术
以画家戴敦邦老先生的画作为首,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汲取现代世界艺术思想,同时向社会介绍各位书画家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才华。业务合作请联系QQ:3898517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