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敦邦 | 红楼梦群芳图谱

文化   2024-08-20 15:29   德国  


    近来一不小心被某部新上映的电影讯息“霸屏”了。突然想起高中读红楼,看到黛玉香消玉殒,竟哭得无法自已、泣不成声。恰在此时,父亲推门而入,见我这般模样,吓得“三连问”:考试没考好?被同学欺负了?和男朋友吵架了?我听了其实哭笑不得,可一时间却无法平复心情,也无力开口解释。父亲急得给远方的母亲打电话询问,母亲很淡定地说:应该是看红楼看哭的——这才揭开“谜底”。


    直到我怀头胎时再次翻起这本小说,眼看就要读到那悲伤的篇章时,预感不妙,害怕又再次为林妹妹过于痛心,索性不再继续。


    高中时的我,二八年华,曾经写下这篇文章,犹豫再三,决定将拙作公之于众,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吧。



葬花也是一种美 

    ■文/戴橙丁 


    初次拜读《红楼梦》,虽有很多地方不太懂,但却也有颇多感受。 

    也不知道是因为从小受他人影响,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性格与黛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小说中如此之多的人物的悲剧,我只为她痴痴地掉泪。我也不敢说我有多么理解黛玉,她的性子,她的待人接物,她的痴情。我只是觉得,因为过于敏感,最终伤害的,总是自己。 

    小说中描写黛玉的情节自然是数不胜数的,只是惟独那《葬花词》,似乎是对黛玉最集中的诠释。 

    词的头一句便道出了黛玉的命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本来,黛玉在南方,是“不少下人服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的“惟我独尊”,而自从父母双双身亡,她却只是“寄人篱下,无处不要留心”。也正是有这样的遭遇作铺垫,她那样近乎极端的敏感、孤高也不会为人们所厌恶,反倒不禁生出怜悯之心来。尤其是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最终被“金玉良缘”所击败,而且是那样的溃不成军……她甚至“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但又苦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那孤高的个性。在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家族中,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姑娘又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呢?即便是寻觅了一生,终究难逃命运的掌控。她对世俗的一切感到厌恶,于是终日独自吟诗,抚琴长叹。但尽管这样,她还是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如此说来,她又怎么能摆脱“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呢? 

    我以为全词中这两句是遥相呼应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自知体弱多病,今生偏又孤孤凄凄。如今能在此葬花以泄心底之恨、之伤、之愁,却不知明年还有这样的机会没有;现在还能和众姊妹嬉笑怒骂,和宝玉怄气,却不知多久以后就会香消玉损。年复一年,而葬花人的生命似乎近似一瞬……这样的词句,有谁看了不会顿生感伤呢? 

    我想,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像黛玉那样,有着如此细腻的情感了吧。或许有人觉得她总是无病呻吟。春去夏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美好的事物总会到来。成天的顾影自怜,唉声叹气只是庸人自扰。可是,我却不以为然。细细想来,人在世上,能有几朝?虽说万物总有个轮回,但下一次的,总觉不如从前。有这样的情思去感伤,说明我们不至于被世俗沾染得污浊而冷漠——恰恰,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冷漠心死。 

    葬花不是一种自怜自叹,而应该是对世俗的抗争,对净土的追求。 


    末了且来共赏祖父精心绘制的红楼群芳图谱,最为精妙者,留待压轴之时。



喜欢的话就请转发吧!


其它精彩内容:



       戴老先生已年过八旬、且一目失明,却依然坚持每天作画,那么,作为后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戴敦邦的戴家样艺术

长按以上二维码,选择“识别”,即可关注我们!






戴敦邦的戴家样艺术
以画家戴敦邦老先生的画作为首,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汲取现代世界艺术思想,同时向社会介绍各位书画家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才华。业务合作请联系QQ:3898517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