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在家的孩子不接受咨询,父母拿他怎么办?

文摘   育儿   2024-07-26 20:02   上海  

△关注公众号,打造一个让人长出来的地方

作者:郑 寰;排版:兔 子



父母提问

您好郑老师,孩子休学在家,孩子手机不离手,有些畏难情绪,感觉学校里压力大。抑郁这些也没有,躯体反应也没有,感觉是认知方面出了偏差,不愿去做咨询,以哪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会愿意去做咨询呢?





郑寰老师答: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要先从理解孩子的行为开始。

“手机不离手”的行为,它往往是孩子在用手机隔离情绪,当现实中的情绪无法处理,孩子就会用玩手机来回避。当然,许多家长认为手机本身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虚拟世界中沉迷,更加脱离现实,这个层面的因素也是有的。

家长希望规范手机使用来改善这些问题,比较合适的做法是:
(1)如果你要和孩子谈手机规范使用,那么亲子关系一定要好。亲子关系好,才能谈规则。
(2)建立孩子在现实世界的信心,才能逐渐减少手机使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孩子表现出对现实的畏难,往往是因为这个孩子花了太多精力处理情绪,留下来处理现实的精力比较少,就会觉得非常困难。那为什么孩子有那么多累积的、无法处理的情绪呢?往往是家里人(父亲、母亲)没能走进他的心里理解他,他总是体会到不被理解、没人懂他的感觉,情绪得不到处理而不断累积。如果孩子已经到“无法上学、厌学”的情况,父母就不能认为他只是认知出了问题,他其实是情绪出现了问题,而且已经持续很久了。

这时候孩子对积蓄很久的情绪无法处理,或许对来自外界的帮助没什么信心,所以不愿意去咨询或求助。所以父母需要先学习起来,家庭是一个整体,父母的学习会带动孩子的改变。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提示我们,家长首先看到的是行为,从而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和观点。但是,其实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往往是情绪驱动的,而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渴望没有被充分的看见。

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被爱、是可爱的、被接纳的、被认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自由的……当孩子没有被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没有被看见,就会产生情绪,情绪没有得到理解,会演变成为行为。所以行为只是一个“症状”,却不是“病因”。单纯改变症状,就像吃了退烧药,看上去体温下降了,但其实病因还在,是无法真正消除症状的。只要病因被彻底根治,症状才不会反反复复。

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事实上是在“对抗”,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关系。这种情况看上去好像是孩子卡在了认知上,其实孩子并不是卡在认知上,而是情绪需要先处理起来。


加入青少年公益群


孩子们在10-20岁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阶段,也面临很多挑战。叶敏捷医生和我们都希望给到这个阶段的家长一些支持和陪伴。具体的形式,我们预计希望逐步地把大家比较焦虑的问题、常见的问题帮助大家整理清楚,也给到大家一个可以一起成长、讨论的健康的群环境。

扫码加入“育己公益群:青春期安全绽放”(10-20岁)
👉入群联系:郑寰(微信zhenghuanyuji
👉群内常驻老师:郑寰、李倩
👉进群福利:
①群内日常讨论、回应
②每两周一次郑寰老师带领线上聚会(腾讯会议)
③叶院针对常见问题的答疑录制分享

叶敏捷心理
温州医科大学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叶敏捷主任医师团队和您聊聊靠谱的心理健康!主攻:母婴关系咨询;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问题、厌学、拒学、茧居、网瘾、情绪障碍及自杀、自伤行为;亲子关系及家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个别与团体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