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日记|岁月长河中的军旅情怀(第十二篇)

文摘   2024-11-30 17:53   黑龙江  

老兵日记

岁月长河中的军旅情怀

文/草原警长

开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巍巍兴安岭,守备五师这个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静静地镶嵌在无数人的心空。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编号,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守备五师驻守兴安岭23年,承载着几代人的热血、汗水与不朽的誓言。每当寒风凛冽,雪花纷飞,覆盖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那段关于守备五师的记忆便如同被唤醒的古老诗篇,悠扬而深远,温暖着每一个曾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心灵。

第十二篇

尘封的记忆

博克图,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凹隘之地,坐落在大兴安岭南麓,是岭东一侧的重要军事要塞。这里地势北高南低,既是通往松嫩平原的匙锁门闩,也是滨洲西部线的咽喉。博克图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我所在的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就驻扎在这片土地上。

部队的生活是艰苦而单调的,但师机关与直属分队和各团相比,条件还算优渥。博克图虽然是一个小镇,但交通和通信相对便利。然而,各团的情况却大相径庭,特别是那些驻守在兴安岭深处的连队,那里的战士们三年没有出过山,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甚至连本地的报纸都变成了周刊。当时,在博克图地区流传着这样四句话:“看人是男的,穿衣是棉的,看天是蓝的,吃菜是圆的。”这四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博克图的独特风貌和军人的生活状态。

“看人是男的”——博克图驻守着一个师,军人众多,自然以男性为主;加之冬季严寒,男女上街都戴着皮帽,难以分辨性别。
“穿衣是棉的”——博克图的冬季漫长而寒冷,从9月下旬到次年5月上旬,几乎7个月时间都要穿棉衣。在穿棉衣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还得穿毛衣或绒衣以御寒。
“看天是蓝的”——博克图地处大兴安岭中段,森林茂密、植被保护良好、空气清新。即使刮大风也没有沙尘暴,晴天天空一片湛蓝。
“吃菜是圆的”——由于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博克图无法种植其他蔬菜。部队日常饮食只有老三样:土豆、大头菜和布留克(芜菁甘蓝),都是圆形的蔬菜。布留克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作物,非常适合在大兴安岭种植。到了秋天,每个连队都要腌制大量布留克以应对冬季的蔬菜需求。布留克的块根用盐或酱腌制后做成菜,口感脆爽。它可以凉拌也可以和肉炒在一起部队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些蔬菜。

博克图这片土地凝结着战友们的汗水与青春年华。我们亲手在师部办公楼前栽下了排排杨树如今已经40多年过去了它们应该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吧!春节时师部的大操场上热闹非凡大家扭秧歌、踩高跷欢声笑语不断!78年底至79年初在紧急战备时期我们住在山洞里用雪洗脸、用冰化水做饭的奇观场面至今令人难忘!在师俱乐部看电影时各个直属分队拉歌比赛互不相让偌大的剧场汇聚成歌的海洋!

当年的小镇博克图因为有守备五师的存在而有了那段历史上的辉煌与繁荣。是守备五师给博克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几万名官兵在博克图筑起了钢铁长城!当年在博克图的大街小巷乃至菜市场处处可见穿黄棉袄的军人身影尤其是火车站和邮局几乎成了绿色的世界……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故事。这些故事和回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待我们去寻找和拾起。它们不仅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会永远铭记这段难忘的岁月和这片给予我们无数回忆的土地——博克图!

【阅读】第一篇  兴安之巅,雪域之魂

【阅读第二篇  雪花与军营的不解之缘

【阅读】第三篇  记忆的篇章,青春的烙印

【阅读】第四篇  烈酒与思念,交织的岁月

【阅读】第五篇  军歌嘹亮,青春的旋律

【阅读】第六篇 胸中的激情与未了的情缘
【阅读】第七篇  一道命令 决定人生
【阅读】第八篇  巍巍兴安岭 满山杜鹃红
【阅读】 第九篇  北疆铁流铸辉煌
【阅读】  第十篇  风雪中的赞歌 
【阅读】  第十一篇  岁月如歌,重逢有感(散文)

作者简介:沈宝更,网名草原警长,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1976年至1986年在沈阳军区守备五师服役,1986年至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工作,先后担任中波发射中心副主任,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副台长、总工程师。

《23军战友网》

微信:L315488188

邮箱:systv@163.com

23军战友网
战友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