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报道《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汽车+产业”促进“一业兴百业旺”》,聚焦武汉经开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生动实践。
30多年前,承载着发展轿车产业的使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经开区”)应运而生。从“一辆车”到“一座城”,如今,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已汇聚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已达147万辆,并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武汉经开区向“新”奋进,向科技创新要发展动力、向产业转型要发展潜力、向对外开放要发展活力,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以“汽车+产业”模式带动新能源、软件、芯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车能软芯材”高效协同的“135”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汽车+新材料
让未来汽车更轻更智能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今年10月中旬,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起并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简称“新材料大会”)在武汉经开区举行。新材料领域的20余位两院院士及60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投资界人士齐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新材料产业布局,共话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厚植沃土,服务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
目前,武汉经开区正加快发展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新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聚集于此。鼎龙控股扎根武汉经开区20余年,旗下4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研发的集成电路专用抛光材料、基板材料实现量产,取得突破性进展;金发科技是国内改性塑料行业上市企业,深耕新材料领域30年,改性塑料和环保再生塑料实现量产,在车用新材料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2023年,武汉经开区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90亿元,并在新能源汽车用气凝胶、IGBT芯片、集成电路CMP核心原材料和后清洗材料、CPI膜、柔性显示用PI浆料、膜电极、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本届新材料大会开幕前,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在热膨胀型微胶囊领域取得突破,成功研发的“热膨胀微球”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热膨胀微球”可用于汽车底部装甲涂料,在使汽车底盘大幅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其耐腐蚀性能、减轻噪声,降低燃油消耗。
本届新材料大会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武汉产业创新中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武汉新材料应用示范基地、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揭牌成立,10个新材料产业招商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10个创新成果转化项目集中签约。
武汉在新材料产业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引领汽车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汽车新材料科技的发展将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汽车新材料产业向更加智慧、环保的方向发展。
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位于武汉经开区智能网络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中心地带,园区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将布局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建造、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目前,园区集聚了开沃汽车、中原长江、雄韬氢雄、古瑞帕沃、远大住工、福迪、浦项、盛鑫纺织等一批新材料企业。
未来,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将引入汽车轻量化、氢能、锂电池、集成电路、新型功能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重要支持。
同时,园区将招引石墨烯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新材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多应用,助力武汉经开区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应用新高地。
汽车+北斗
让无人驾驶汽车跑得更稳更精准
北斗七星,是夜空中辨明方向的重要坐标。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导航领域的佼佼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重要时空基础设施,经过30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代表,还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9月中旬,在武汉经开区举行的2024年北斗应用大会上,7位来自全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的两院院士,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北斗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武汉北斗产业科研密度全国领先,在推动全国北斗技术创新和中部北斗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链。
东风悦享、轻舟智航、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经开区,已有超百台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化运营车辆,在北斗系统高精度定位的车道级导航支持下,安全平稳地行驶在路上。
早在2013年,武汉就开始应用北斗系统厘米级定位服务。北斗观测数据进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数据中心,经过精细化处理后,向车端提供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服务,让智能汽车拥有精确感知时间、空间的“神经元”。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场景,正从封闭的测试场、园区迈向开放道路,为无人驾驶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内,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为建设智能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撑。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可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化道路已全面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等相关智能基础设施。
在武汉经开区的通航机场武汉汉南机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正与东鸿通用航空(湖北)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超大城市空域划设数智治理综合服务平台”。面对未来低空飞行活动高密度、高频次趋势,双方尝试将空域变成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的时空数据空间。当低空经济搭载时空信息,将助力企业构建立足武汉、面向全国的低空运营网络。
从科研北斗到产业北斗,北斗规模化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次北斗应用大会上,东风公司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超600亿元打造汽车原创技术策源地,在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技术后,投放30款全新新能源乘用车产品和14款新能源商用车基础车型。
北斗正从科研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武汉经开区利用后发优势、人才优势实现赶超跨越。在北斗应用大会现场,武汉经开区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以规模化应用为导向,共同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北斗产业链企业,共建一批北斗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一批北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核心技术,齐心协力做好“北斗+”文章。此外,武汉经开区还与15家北斗领域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武汉经开区低空经济产业园
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离不开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的支持。未来,武汉经开区将以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平台载体,大力发展导航电子设备制造、卫星设备制造等北斗相关产业,产业链上游将延伸到北斗芯片的研发制造和软件系统开发,产业链下游将延伸到应用系统,继续扩大车路云一体化覆盖面。
当前,武汉经开区正加快构建“135”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北斗+”融合发展为战略方向,不断丰富“北斗+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持续强化建设“北斗+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打造“北斗+低空经济”多样化应用高地,加快培育“北斗+”产业生态,打造“北斗+”示范应用标杆。武汉经开区诚邀北斗产业人才来“中国车谷”畅谈合作、分享机遇、共谋发展。
出品:武汉经开区工委宣传部
武汉经开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杨雪萍 王晶
审核: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