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量元素循环的重要作用和过程

学术   2025-01-12 00:00   山东  

微量元素与土壤黏土矿物、有机质表面间的反应,主要是吸附解吸反应。

由矿物风化或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的,以及来自其他途径的水溶态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均不可避免地要与土壤胶体接触而被吸附和解吸。Cu2+、Zn2+等阳离子的交换吸附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吸附与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土壤胶体对不同离子的亲和力不同,因此吸附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主要决定于离子种类和胶体表面特性。一般高价的、水合半径小的离子比低价的、水合半径大的容易吸附。胶体表面的形状,电荷的来源、密度与分布位置,以及有机胶体对离子的络合反应等都影响吸附的选择性。胡敏酸吸附二价微量元素阳离子的次序为:铜>铁>锌>锰。通过络合或其他共价键结合而吸附的离子,不能通过简单的交换反应解吸,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吸附固定。黏土矿物和有机胶体对铜、锌、、钼、铁、锰都有明显的吸附固定作用,对铜的固定尤其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它容易和胶体表面的羟基(-OH)共价结合(Cu-O-Al或Cu-OH-AI)。

虽是非金属元素,但亦有形成共价键的强烈倾向,既容易被黏土矿物和三价氧化物(特别是表面含羟基较多的氧化铝胶体)吸附固定,也容易被有机质吸附固定,其机制亦被认为是酸根阴离子(H2BO4-)中的硼与胶体表面的羟基形成羟桥键(M-OH-B)或氧桥键(M-O-B)。钼酸根(MoO42-)也是一种阴离子,但其吸附机制似与硼酸根不同。氧化铁胶体对钼酸根有极强的吸附固定作用,除阴离子交换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难溶性铁铝酸盐,或钼酸根离子进入氧化铁矿物的晶格里。被吸附固定的微量元素只有当其结合键被破坏时才能解吸;在被氧化物吸附的过程中,若形成包膜,则需要破坏包膜(常在pH和氧化还原电位强烈变化的条件下)才能解吸。

二、沉淀和溶解

土壤矿物与土壤溶液微量元素之间的反应,主要受溶度积控制,以溶解沉淀反应为主。

钼、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会生成沉淀或溶解。钼酸根阴离子可与铁、铝、钙、镁等阳离子生成沉淀,其中以CaMoO4和Fe2(MoO4)3最为重要,前者主要存在于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后者则主要存在于酸性土壤中,成为控制土壤溶液中MoO42-浓度的重要固相因素。铁、锌、铜、锰等阳离子在土壤中主要生成氢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以及少量磷酸盐、硅酸盐等较难溶解的沉淀。它们都随pH降低而趋向于溶解,并随pH升高而迅速降低平衡液相中的离子浓度。

三、氧化和还原

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土壤中微量元素转化的又一个重要机制,对铁和锰尤其重要。在氧化条件下,铁、锰转化为高价化合物,其溶解度比还原条件下的低价化合物低得多。铁有Fe2+、Fe3+和Fe6+3种价态。在碱性介质中,Fe2+很易氧化为Fe3+;在酸性介质中,Fe3+则易还原为Fe2+;而在所有介质里,生成Fe6+的可能性很小。锰则有Mn2+、Mn3+和Mn4+等价态,在氧化性土壤中以Mn3+和Mn4+的形式存在,但在酸性还原性无二氧化碳积累的土壤里则以Mn2+的形式稳定存在。土壤铁和锰主要氧化还原体系随pH而变化。因此决定它们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临界氧化还原电位也是变动的,一般认为,铁的临界氧化还原电位为300~500mV,锰的氧化还原电位为500~600mV。锰对还原性物质较铁敏感,在自然条件下,氧化还原电位高于350mV时的土壤一般含Fe2+很少,但在氧化还原电位为550mV时仍有相当多的Mn2+存在。钼的转化也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关系,它主要有Mo4+和Mo6+两种价态,与铁、锰相反,其高价态对植物有效,而低价态是无效的。这两种价态的氧化还原转化可以直接进行(MoO3MoO2),也可以通过一个中间氧化物进行(MoO3Mo2O3MoO2)。

四、络合和解离

络合反应是土壤微量元素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它一方面可使微量元素从难溶解的固态转化为可溶解的络合态,增加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另一方面也可把溶解的元素络合固定起来,降低其迁移性。钼、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都是过渡元素,有很强的形成络合物的倾向。土壤中能与微量元素产生络合反应的有机配位体,主要有胡敏酸、富啡酸及新鲜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物(有机酸、氨基酸、糖酸等)和中间产物,这些配位体的羟基(-OH)、羧基(-COOH)等是和微量金属元素发生络合反应的主要官能团。因此在腐殖酸含量高、新鲜有机物质丰富的土壤中,由于有较多的有机配位体,有相当比例的微量元素是以络合态存在的。

络合物的溶解性和配位体的分子大小有关,一般小分子易溶解。络合物的溶解性也和金属离子的饱和度有关,例如胡敏酸仅在同少量金属离子络合时溶解度较高,当所有官能团全被金属离子络合时则易沉淀。离子强度、pH、腐殖酸浓度和金属离子种类等都对络合物的溶解性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建明.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94-296.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老燕说农


与土壤对话
倾听自然的声音,与土壤对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