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避免空洞说教”11个窍门,让你写出形神兼备的好散文

文化   文化   2024-10-14 06:30   江苏  


“避免空洞说教”11个窍门

作者:Ashida


    写作,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艺术,既是对思想的梳理,也是对情感的抒发。然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说教,往往源于作者对于主题的浅尝辄止,对于情感的隔靴搔痒。缺乏真实感,缺乏深度,缺乏与读者心灵的契合。这样的文字,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无法引起共鸣,更无法引发思考。那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空洞的说教呢?今天,以此为命题,为你提供11种方式方法与写作技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仅供参考。

    一、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写作时,不必总是高谈阔论,而应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比如,阐述“珍惜时间”的主题,可以描写一个人因为拖延症而错过了重要的机会,从而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通过具体的故事,让读者感同身受,才更具有说服力。

    **具体案例**:在散文《时光的缝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时间的珍贵,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因为一次偶然的拖延,错过了与一位老友的重逢机会。那天,阳光明媚,作者原本计划去拜访多年未见的老友,但因为整理房间而耽搁了时间。当作者匆匆赶到老友家时,却发现门已紧闭,老友已经出门旅行。作者站在门前,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懊悔。通过这个具体的故事,作者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错过机会的痛苦,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珍惜时间”这一主题。

    二、运用比喻和象征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比喻和象征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描述一个人的孤独时,可以说:“他就像一片漂浮在海上的孤舟,四周是无尽的黑暗和寂静。”这样的比喻比直接说“他很孤独”要生动得多,也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具体案例**:在散文《孤独的岛屿》中,作者用“岛屿”这一象征来描述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受。作者写道:“我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中的孤岛,四周是无边无际的海水,没有人烟,没有声音。每天,我只能对着天空和大海发呆,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者将孤独这一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三、注重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真章。”——中国古语

    细节,能够让文章更加丰满和真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将场景、人物、情感等呈现得栩栩如生,身临其境。在描写一个场景时,可以描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的斑驳光影,而不是简单地说“阳光很明媚”。这样的细节描写更加深入场景的氛围和美感。

    **具体案例**:在散文《秋日的午后》中,作者通过细致的细节描写,将秋日午后的宁静和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树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几只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仿佛置身于秋日的午后,感受到那份宁静和美好。

    四、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中国古语

    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通过对话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同时,对话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描写两个人物的争执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展现各自的立场和情感变化。而不是简单地叙述他们发生了争执。这样的对话描写,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具体案例**:在散文《母女之间》中,作者通过母女之间的对话,展现她们之间的矛盾和和解。母亲责备女儿贪玩不学习,女儿则抱怨母亲不理解自己。通过这段对话,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母女之间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加理解她们的行为和选择。

    五、情感渲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写作中,要注重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产生共鸣和情感波动。在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时,可以通过描写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具体案例**:在散文《父亲的背影》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爱。作者写道:“每次离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收拾行李,叮嘱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高大而孤独。”通过这种情感渲染,作者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六、引用名言警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古语

    名言警句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够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可以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来加以佐证。比如,在论述坚持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名言来强调坚持的力量。

    **具体案例**:在散文《坚持的力量》中,作者引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名言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作者写道:“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引用这句名言,作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的重要性。

    七、运用幽默和讽刺

    “幽默是智慧的另一种表现。”——林语堂

    幽默和讽刺是写作中的调味品,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可以以轻松的方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矛盾。在批评某种社会现象时,可以运用讽刺的手法来揭露其荒谬之处,读者在会心一笑中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具体案例**:在散文《“大师”泛滥的时代》中,作者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露当下社会“大师”泛滥的现象。作者写道:“现在的‘大师’真是多如牛毛,随便一个人都能自称是某某领域的专家。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天下之事无所不知。”通过这种幽默和讽刺,会心一笑,认识到“大师”泛滥现象的荒谬和危害。

    八、多角度描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事物能够使文章更加全面和深入。多角度描写能展示事物的多样性,还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从他的外貌、性格、行为举止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具体案例**:在散文《我的朋友老王》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对老王进行描写。作者写道:“老王长得高大魁梧,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他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九、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中国古语

    逻辑性和条理性是文章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写作中,要注重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还要注意论点的提出和论证的过程要符合逻辑规律。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写作。这样能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具体案例**:在散文《环保的重要性》中,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首先提出环保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分析环保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最后提出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写作方式,更加清晰地了解环保问题的全貌和解决方案。

    十、避免过度抒情和议论

    “过犹不及。”——孔子

    虽然情感和议论在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度抒情和议论也会使文章显得空洞和乏味。要适当地控制情感和议论的度,保持文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写一篇散文时,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但不要过多地抒发感慨或发表长篇大论的议论。否则会让读者感到疲惫和厌倦。

    **具体案例**:在散文《故乡的小河》中,作者适当地表达对故乡小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但并没有过多地抒发感慨或发表议论。作者写道:“故乡的小河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通过这种适度的抒情方式,作者感受到对故乡小河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没有让文章显得空洞和乏味。

    十一、结尾要有余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

    好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在写作中要注重结尾的设计和安排让结尾成为文章的亮点和精髓所在。在结束一篇散文时,可以用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来作为结尾。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还能够继续思考和回味。

    **具体案例**:在散文《生命的意义》中,作者用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作为结尾:“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我们不断地追寻和探索。”通过类似这种结尾方式,仍然能够继续思考和回味生命的意义。

【7位诗人的现代诗写作课·正在招募中】

7位国内杰出诗人、批评家
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从诗歌观念认知到经典拆解
再到写作技巧
300+分钟课程,60+诗歌经典之作拆解
5大版块打通现代诗歌阅读写作全流程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211写作课堂
知识性、趣味性、方法论、实用性和执行力,深植低层思维和逻辑,多推写作素养和技巧,打造最可靠的写作助手和伴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