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最南!红了水口~

文摘   2025-01-31 11:30   江西  


这里是赣县区委、区政府的官方政务微信

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新春,又到行进时刻。
新岁序开,赣县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此时此刻,我们迈开大步再出发,在热闹的集市、游子的故乡、劳作的田野、项目的现场……沉下心、俯下身,记录团聚的欢欣、坚守的执着、追梦的热切、奋斗的风采。
走,我们一起出发!在这浓浓的年味里,通过这场“新春走基层”活动,去感受那热辣滚烫的温度,凝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跟着记者一起来到

赣县区最南端

韩坊镇水口村

△赣县区行政区划图


伴随着浓浓年味,我们踏上了前往赣县最南端的旅程,经过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车程,上午9时50分,抵达了韩坊镇水口村。这座位于巫山岽脚下、距离中心城区78公里的小村庄,虽常住人口仅有七百多人,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正逐步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水口村是一片红色热土,不仅是开国中将廖容标的故乡,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区域。沿着村口的道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外墙上精心刻画的廖容标将军的故事。廖姓村民占全村人口半数以上,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廖德明便是其中一员。“这里是韩坊镇水口村枧下组,也就是廖容标将军的故乡。”廖德明介绍道,“我们在这里建了廖容标故居,用来宣传红色文化。廖司令员的故事在我们水口村和韩坊镇家喻户晓,尤其是‘菩萨司令’的故事,几乎老老少少都能讲上一点。”
为了更好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水口村修缮了廖容标故居,建起了红色文化广场,并打造了红色讲堂。随着这些红色文化设施的建成,这座原本藏于深山的小村庄渐渐“走红”,每年接待的参观团数量超过二十批次。每逢重要节日,前来瞻仰廖容标故居的人络绎不绝,“建起来以后每年都要接待二十批次以上的人,好多人来这里瞻仰廖容标故居,我们都热情地接待。”廖德明介绍道。
悠悠岁月在水口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在这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村民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愈发浓郁。廖德明讲述道:“原来村里的路只有3米宽,路两边有房子没法拓宽。后来精准扶贫期间,我们跟村民们开会沟通,大家都非常支持和配合。现在这条路达到了6米多,将近7米宽。还有这里原本是一块低洼之地,堆满了杂房,为了建设故居、发扬红色文化,我们跟村民商量,大家二话不说就把地让了出来,而且一分钱补偿都没要,才有了现在宽敞的建设成果。”
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水口村村民们齐心协力,你让一尺、我让一寸,共同投身到村庄的建设中来。他们修马路、建广场、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家住巫山岽脚下的廖德禄一家今年迎来了乔迁之喜,搬进了城里的新居。临近年关,廖德禄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举杯庆祝这幸福的时刻。“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毕业之后开了一家农资店。今年新房子装修好了,我特别开心,心情好极了。大家都来捧场,这次乔迁之喜是我最开心的事。”廖德禄满脸笑容地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靠山吃山唱山歌。”基于巫山岽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些年,水口村逐渐发展起了脐橙、油茶、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村共有3000多亩油茶、1600多亩脐橙,蜂蜜年产量达3万多斤,每年能为村里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这个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村庄,正沿着“红绿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廖德明心中早有蓝图。“乡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产品要能销出去,关键得有人气。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今年我们引进了一个老板种蔬菜,目前已经完成了施肥、起垄、覆膜等工作。我们计划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等项目做出效益后,让村民们看到好处,他们就会自己主动参与种植。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和苗木供应等一条龙服务,以此带动全村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村委会的大桂花树下,我们与廖德明聊起了新一年的愿望。他坚定地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肯定会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做好农业产业,履行好本职工作,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我们村干部来说,威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村民给予的。我们为村民付出多少,村民就会给我们多少认可。希望新的一年,我们水口村各项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水口村多做一些贡献。”

水口村,这座藏在赣县最南端的小村庄,正凭借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来源:赣县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  林卓玉

编辑:邱方利 张逸飞 刘美燕

一读:谢进英
审校:刘晓芳
编审:邓春发
监制:朱建华 刘世平

赣县区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

gxrm2022@163.com
-END-

---------以下为广告---------

赣县宣传
赣县宣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县篇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