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了自己131周年校庆。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历经131年的风雨历程,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精彩华章的武汉大学,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来无数武大学子。眼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遍布各地、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武大人,正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就连中国商界,“武大系”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校友会榜》显示,武汉大学位列榜单第五名。登上2023胡润百富榜的1500多位企业家中,其中有雷军、陈东升、刘金成等17位武大校友。如今,随着硬科技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股硬科技创业热潮正在兴起,一批科学家投身创业者行列,其中高校系风格愈发凸显,其中“武大系”也不遑多让。巍巍珞珈,悠悠武大。创投圈的“珞珈力量”,永不止息。
武汉大学众多“校友楼”中,首次有了夫妻共同“冠名”的大楼。11月28日,武大校友于刚、宋晓在2019年捐赠800万美元用于建设的电子信息教学科研大楼“于刚·宋晓楼”,正式启用。于刚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他曾任美国名校终身教授,他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拓者,从亚马逊、戴尔等全球名企高管,到1号店、1药网创始人,创造了一个个商业传奇。眼下互联网时代,网红频出,但网红企业家,屈指可数。而同样毕业于武汉大学,且被称作“霸总爽文男主”的雷军,算是其中的顶流。而去年今日,正值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一笔由雷军发起的巨额校友捐赠,便让武汉大学成功出圈。彼时,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武大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雷军,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了13亿元。该笔捐赠不仅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同时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这笔校友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即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雷军的原话是,“就是为了能让中国出现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科技创业者,让中国有更多的华为、更多的小米、更多的比亚迪、更多的宁德时代。有了更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公司,中国的硬核科技才会持续崛起发展,支撑中国硬核科技的力量才能持续涌现,我们才能持续引领全球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去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持续共享发展成果的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几乎同期,在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捐赠签约暨教育贡献奖颁奖仪式上,毛振华、汪林朋、张波、罗爱平、江黎明等5位校友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超3亿元。上述五位武大校友同样在商界占据着一席之地。分别是中诚信集团创始人、居然之家创始人、山东魏桥董事长、九强生物联合创始人、利泰集团董事长。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2年8月,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了一份5000万港元的130周年校庆“大礼”,捐赠者是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校友夫妇罗秋平和潘东。罗秋平和潘东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不甚了解,但他们一手创造的日化品牌“蓝月亮”则家喻户晓。无独有偶,反哺一幕在武大尤为常见。数据显示,武大2023年捐赠收入22亿,超过清华12.8亿,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第一。实际上,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也是一个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极为浓厚的地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珞珈山走出的优秀企业家便不计其数。年初,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3胡润校友会榜》,这是胡润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次校友会榜,旨在表彰那些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的校友们。在这份榜单中,武汉大学2023年以拥有17位富豪校友数量居我国高校第5名,富豪校友数量仅次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列榜首的雷军,除了一手打造小米外,还是中国投资领域的知名天使投资人,江湖人称“湖北巴菲特”。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人,到成立投资机构顺为资本,进而构筑了小米的投资生态链,再到如今的造车投资,创造了一个强大的“雷军系”投资帝国。位列榜二的陈东升也是一位创业传奇人物。在过去数十年间对母校进行过多次捐赠,和雷军一同登榜武汉大学最新公布的“卓越教育贡献奖”。陈东升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就读于武大经济系,其于现代企业元年1992年下海,成为中国现代企业“92派”的标志性人物,并先后创办了嘉德拍卖、宅急送和泰康保险集团三家企业。同为从武汉大学走出的“92派”企业家,还有“中国期货业教父”的田源和上述提及的毛振华。和陈东升一样,田源和毛振华都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且曾师从董辅礽。上榜“武汉大学富豪榜”前三名的刘金成,则一手打造了动力电池企业第二集团军龙头“亿纬锂能”。无独有偶,一手创办了科力远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钟发平,在新能源行业也有着一席之地,钟发平团队在过去成功自主研发出了连续化带状泡沫镍,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空白,打破国际垄断,科力远如今已成为国内动力电池及极片、镍等产品的重要供应商。自然,上述例子仅是众多从珞珈山走出的“武大系”创业者中的冰山一角。中国商界的武大学子,远不仅于此。
如捐赠者雷军所言,“为了能让中国出现更多的工程师、科学家、科技创业者。”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科创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成果转化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政策指引下,作为科技研发重要平台的高校,受益于人才优势和加强研发能力,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武汉大学也不例外。实际上,武汉大学在科技成果自主转化方面一直探路先行,孵化出不少“武大系”项目。早在2020年,为紧跟国家科创战略需求,抓住校企改革东风,武汉大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于当年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定位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与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署办公。武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创新高校成果转化工作思路,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和价值实现、促进区域地方科技创新及合作、推进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成果转化成效。2021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通过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形式,共计完成145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转化金额2.76亿元,在2019年、2020年两年总额的基础上翻了两番,为保障学校财力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潜在支撑。过去几年期间,武汉大学更是不断涌现标志性创新成果,诞生了诸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4轮融资近10亿元的武汉敏声,便是其中“武大系”的一员。今年9月,武汉敏声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长江产业集团、骆驼基金等。这是武汉敏声自2019年成立以来获得的第4轮融资。至此,武汉敏声融资金额近10亿元,估值近30亿元。在湖北省科技厅公布的2024年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武汉敏声更是入列潜在独角兽。据悉,武汉敏声由武汉大学孙成亮教授联合14名创始团队成员于2019年共同创立,孙成亮教授团队多年来攻关“卡脖子”技术,深耕滤波器研发,公司现已申请专利200多项,具备从设计到制造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于选择武汉,山东人孙成亮更是坦言,首先是对武汉有感情,因为本硕博均就读于武汉大学。其次,武汉大学比较开放,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允许和支持教授创业。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敏声在2022年完成的B轮融资中,武汉大学资产公司便以知识产权作价0.45亿元入股。彼时武汉大学校方表示,“武大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该企业,既体现出学校对该团队和项目的重视,也是学校所倡导的人才产业化参与方式。希望更多武大学者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能的同时,助推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除了武汉敏声,今年年初被茅台科创基金看上并出手投资的珈硅能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大系”项目。珈硅能源创始人金先波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单质硅的电化学制备研究。此前,金先波团队已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单质硅的固态电解制备,“面对硅基负极需求,我们另辟蹊径,在国际上原创提出了超细纳米硅的电化学制备方法,这为我们发展低成本、高性能硅基负极奠定了基础。”无独有偶,一级市场有个和“珈硅能源”名字十分相似的“珈钠能源”,也是一个“武大系”项目。作为一家钠电正负极材料及电池体系厂商,珈钠能源的主要技术来自武汉大学电化学实验室。珈钠能源的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曹余良,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在钠电池领域有着顶尖的科学成就。天眼查数据显示,珈钠能源自2022年成立至今,共完成了四轮融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珈钠能源过去四轮融资的投资方名单中,每一轮都能看到顺为资本的身影——由武汉大学校友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对一家“武大系”企业进行了投资,共同书写着创投圈的一段佳话。
如武汉大学官网所记载,“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武汉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3年,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提议创办自强学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最终在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有130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如武汉大学所言,“武汉大学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与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大平台40多个,构建了一批校企、校地技术转移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大楼、工业研究院等系列平台,产出科技成果,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很大程度上,“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相辅相成的。于武汉大学而言,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领域合作,是武汉大学促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高校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高水平科技成果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武汉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主导战略,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把营造一流环境作为最鲜明标识,推动发展保持创新引领、量质并进的良好态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也是武汉正在做的。实际上,2024年至今,武汉各区乃至各高校间便举行了多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月,武汉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暨大学生智赋中小企业创新大赛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举行;4月,2024年“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双谷联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对接活动在武汉经开区举办,现场,15个汽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总金额31.27亿元;11月,华中科技大学第十六届企业家论坛在武汉举办,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投资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达成协议,共签约各类项目27个,签约金额150.7亿元;同月,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会在江夏区阳光创谷产业园举办……作为顶级高校,武汉大学还将为武汉乃至全社会输送高端人才和领先技术,相信未来创投圈将涌现出更多“武汉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马斯克又有新麻烦,SEC发出最后“通牒”
常州光伏父女,放弃220亿IPO
极越危局,和夏一平堵不住的70亿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