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最孤独的一群人

文摘   财经   2024-09-17 12:00   湖北  
又到一年中秋节,当年轻人趁着调休出门旅游或者宅家补觉时,也许这群老人正是最孤独的时候。

出生于1962-1975婴儿潮、正在陆续进入退休阶段、每年高达2000万增量的新老人,不仅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一代,更是空巢迁居、亟需关怀的一代。

建国前出生的老一辈老人,大多是与子女同住,吃饭、护理、洗浴等很多养老需求是由子女所提供。但新老人的生活形态、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就是空巢独居已经成为新老人的主流生活形态,养老功能正在由家庭转向社会。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

另据预测,2010—2050年中国丧偶老年人口的总量将快速增长,到2050年达到11840万,是2010年的2.5倍;尤其需要值得重视的是,2010—2050年女性丧偶老年人口始终占到丧偶老人的80%以上,未来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重要性。

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是中国养老必须重视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感,在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方面,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明显低于非空巢独居的老年人,由此引发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等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

除了空巢独居,流动、迁居是新老人的另一个特征。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2017(精编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934.4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79%。流动老人跨省流动比例最高,约为58.0%,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较少,分别为25.1%和16.9%。

而在2015年动态监测所调查社区的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所占比例达到7.2%。流动老人的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70岁以下的流动老人约占八成,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流动老人中,农村户籍者约占七成,城镇户籍者约占三成。

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老人,除了许多是随子女迁居到新城市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年前就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高达4967万人,占全部农民工比例17.9%,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1352万人和3.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退休养老。

可以看到,未来空巢独居和流动迁居将是新老人的主流生活形态,原有的由家庭和乡土亲情网络提供的养老功能面临瓦解,新老人亟需由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这里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是指传统的养老照护、生活照料、为老服务等,更应该包括为新老人提供大量社会参与的文娱、社交、就业、志愿服务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让新老人保持积极向上的身心健康状态,提高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审视中国银发经济的现状,能发现在很多从业者中存在思维僵化的问题,他们天然地认为老人就是疾病缠身、身残体弱、需要照顾,因此其产品定位、品牌传播、营销推广也都是从老人弱势形象这个原点出发而构建的,从而禁锢了从业者的思维,阻断了为中国老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生活方式的机会。

因此,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重新认识、塑造和传播中国老人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形象,被动、弱势、无助、乞怜这些负面印象应该果断舍弃,积极向上、自强自主才是中国新一代老人的精神内核。

退休后继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年轻时未竟的人生梦想、在衰老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掌控感,应该成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构建中国老人新定位、新形象、新传播时,聚焦发力的三大方向。

具体来说:

退休后继续创造社会价值,对应的是中国未来老龄化过程中,大部分老人是60-74岁低龄老人,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他们退休并不代表脱离社会,而是应该通过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老人再就业平台、银发创业平台、互联网APP等各种方式重新融入社会,建立新的人生阶段的价值感,这不论是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还是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年轻时未竟的人生梦想,对应的是中国新一代老人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有自我的一代,他们在年轻时艰苦奋斗,为了家庭和工作舍弃了许多个人的喜好。但在退休后的人生新阶段,衣食无忧、子女孝顺,个人生活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而且社会层面具有十分丰富的文艺供给,比如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种老年大学、广场舞队、模特队、合唱队等,以及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丰富的网络平台,这些都为新老人们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在衰老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掌控感,对应的是老人从科学角度看,处在一个持续的身体衰老、机能减退的过程中,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无助的、被动的,而应该通过智能硬件、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等科技产品的帮助,运动健身、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的学习培训来尽可能地减缓身体衰老的过程,尽可能延长身体保持正常机能的时间,从而帮助老人获得人生的掌控感。

这三个方向,其实是中国新一代老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在银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外化为企业的用户洞察,并在此指导下去构建各种丰富的营销策略、传播场景、主题策划,为这群孤独的老人营造一个温情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退休生活。


本文节选自银发财经创始人、首席经济学家周超先生新书《下一个风口:中国银发经济黄金三十年》,可点击链接购买,24小时发货。

购买后请加企微,可进入读者交流群:

如您有战略咨询、产业策划、定制培训、演讲邀请、媒体采访、活动合作等需求,欢迎添加周超老师微信,添加时请务必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银发财经
|周超,银发财经创始人\x26amp;首席经济学家|《下一个风口:中国银发经济黄金三十年》作者|武汉健博会、广州老博会、成都老博会、西安老博会演讲嘉宾|多家科技、零售、文旅头部企业的银发经济转型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