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从新手到精神分析师 ——动力取向咨询师如何稳定成长

文摘   2024-11-06 15:51   上海  

从新手到精神分析师

——动力取向咨询师如何稳定成长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新手到入行,从入行到成熟,再从成熟到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可能需要经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浸泡。这一路,会有新手阶段的迷茫和徘徊,也会有深入学习时的困难和犹豫,更有精神分析师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金钱的投入。


在这条职业道路上,不仅有旅途的艰辛和困难,还有旅途的美好和收获。那么,在职业咨询师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是为了奔赴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头衔/title吗,还是说我们另有所求,又是什么样的品质和信念支撑咨询师不断向前?


新手阶段的困难是一个系统性的困难:很多咨询师不知如何找到个案;同时在其他方面也都在逐步摸索,不知道怎么找到合适的督导和个人体验师,也会经常感到迷茫,兜兜转转摸不到方向。那么,新手咨询师该如何起步和发展呢?


心寻心理创始人wendy和心寻学员李雪娟、董熙愈、高畅开启了一场直播对谈。


本文根据本次直播内容整理而来。


Q

“新手期,个案怎么来?”

Wendy:新手阶段,我当时在某知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有大学生个案也有社会个案,但缺少自己的个案。个人感觉,自己的个案更容易开展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工作。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每个人感觉不一样,这跟人格特质有关。我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Tips: 个案来源于身边的人

Wendy我执业初期,最多的个案来源其实是来于身边的人,尤其来自于我的同学。


比较巧的是,在我读CAPA初级组的时候,我的同学里面大家的专业发展阶段差距很大,比如有咖位的,有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的,也有五年的,三年的。我呢是偏小白,和另外一个男生,我们俩个案是最少的。这个差距有个好处:大家可以相互转介个案。


我的第一个收费的个案,就是我的咖位同学转介。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个案其实他不太想接,不太适合跟他合作;还有就是费用,因为是新手咨询师或者资历比较浅,我们的费用标准是更有吸引力的。


我们参加培训呢,就会帮我们建立起人脉。比如说你的亲戚、好朋友,如果他们需要个人咨询,那有碍于咨询伦理限制,你不适合跟他工作,但你的同学就可以。我督导过的很多案例也是这样的,来自于一起受训同学的转介。


在课堂上,包括在跟同学相处的时候,要特别有这种互助意识,多跟同学交流,有不适合自己的个案你就主动转介给同学,那同学有个案也会想到你。


还有一个,特别注意展现和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当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越是有建设性,越是可靠,那你的同学也更容易在有合适的个案时就可以转介给你,我觉得这个是最直接的。



Tips: 多传递 “我的专业的,认真负责的 ” 获得个案

告诉你身边的人,你的亲戚朋友,朋友圈等,传递这个信息:我在接受非常专业的训练,我是很认真很负责的。具体做法:比如分享专业书中的片段、自己的领悟/感想、跟伙伴们一起学习探讨的图片等。让别人知道你在稳定踏实地学习和钻研,更要让别人知道你需要个案,不要害羞,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的需要,这个部分也特别重要。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在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平台谈论 “哇,今天我跟来访怎么怎么样”、“哇这个来访气死我了”。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伦理,也损害自己的专业形象,别人不太愿意给你转介个案。这些话题可以跟自己的督导、同辈小组、课堂上、老师、个人体验师去消化这些,不适合在朋友圈。


获得个案,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入驻各种平台,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往往在初学的阶段就更难,因为要入驻平台,平台就有各种要求,对吧,你的证书啊、你的授训经历啊、你的督导时数啊、个人体验时数啊、这一大套下来,你基本上就很挫败,甚至很绝望,没法入驻,这个对于新手来说就更难一些,但是也看个人情况,总的来说,这种方式更适合有一定积累的咨询师。


Tips: 结识前辈、资深同行

多跟学长还有资深的同行交流,多去认识他们。咱们心寻有微信大群,学长和最新的,已经毕业的和在读的,大家都在里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帮助你认识更多的同行,有更多资源。

因为前面说到同班同学,这是一个渠道,但同班同学往往他自己也非常缺个案,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更少一些,但是也不是没有。

当你跟学长、比你资历更深的同行多打交道,让他们了解你的专业能力和你需要个案,就会更容易,因为你们之间是有资历、收费标准的差别,包括你们的时间可能不同,这种就更容易互补,所以也多跟你的学长还有比你资历深的同行打交道。

包括一些学术会议,还有一些专业的活动去参与,去展示你的专业能力,这个部分也特别重要。



Q

“新手期,会有很多自我怀疑和否定.....”

Tips: 支持、开放和多样的环境非常重要

雪娟:在新手的阶段,最开始在医院里实习,其实给我带来了一个困扰,很多去医院的来访,可能他们在服药,比较复杂,也比较重。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特别的困难,真的是让我很焦虑的,很容易担心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或者做错。


尤其是,当时在医院体系里,比较严谨,比较规范,所以给我其实拘的比较紧。我很担心这里是不是做得不对啊,或者哪里没有做好呀,很难去打开自己的感受。


对我很有启发的,是我在心寻受训上课的那两年期间,真的非常有收获。

有时候是按照内容模块几节课换一个老师,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我会觉得非常开心,我们又换了一个老师哎,这个老师他是这样的风格,那个老师有那样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会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学的都是精神分析的某一个理论或者流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慢慢地就学会了去相信和使用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点真的是对我太有帮助了。


然后慢慢的就好像找回了自信,个案概念化也开始建立起来,然后也敢去接更多个案,慢慢也就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一路走来的途径,真的承受了蛮多打击和锤炼的,然后慢慢的好像就找到了这个松弛感。所以我在回顾过来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有一个开放的环境,包括开放的上课氛围,还有多样性,会更好地帮助我去思考,然后看到自己,学会如何去调整去定位。



Tips: 从学校、同学间获得很多支持

熙逾因为我是华师大心理学硕士毕业,所以我还算幸运,我们有一些实习基地,可以有一些去接待个案的机会。

包括在读书时,我们其实会尝试着去社交媒体网络上发布一些招募来访的一些帖子,或在我们同学之间推荐也好,所以好像已经有这么一个小小团体的这样的感觉。



Tips: 这个职业需要很多支持,不要单打独斗 

Wendy:我听你们两位讲会感觉可能我比较幸运。08年是刚刚华师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正好CAPA就进来,然后也是研究生的同班同学跟我分享的这个信息,后来我就加入CAPA,开启了奇异的旅程。


因为CAPA的项目非常系统,一方面是大家一起学习,循序渐进的,每周一次,有三节课,理论课、技术课和案例研讨课;另外一部分还有非常棒的,就是个人体验师,我那时候个人分析是一周三到四次,然后再加上多个一对一的督导。有了这个系统项目的加持,心里就不会虚弱,或者说相当踏实。


雪娟前面谈到的那个焦虑不安,其实从事这个职业就是非常的孤独,所以建议大家真的不要单打独斗,一定要有找到这种支持的系统。


我很幸运,当时我们的支持很多,像我们同辈小组,我们是每周三上午上课,从早上六点半到接近中午十一点半。上完课后大家就一起午餐,再聊聊天什么的,就是形成了非常稳定的链接。我们有几个人,就现在还在持续地每周专业探讨,当然,我们现在也是作为老师在相互支持了。每周的这种案例研讨/同辈督导和读书小组我们依然在继续,让每个参与者都非常受益。

于是有了这个系统的支持和加持,你就知道,前边我们谈到这些担忧啊,做的好不好,你都会在这个团体里或者跟督导啊或者跟个人体验师去谈,都能得到很多的支持。


心寻的机构文化和所有项目,我也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就是CAPA的模式来。前边熙逾也谈到,我特别有这种意识:我要建立这种心理咨询师互助支持的系统,一种专业社区的感觉。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特别关注的就是个人体验的部分。有个人体验,你心里就会更为或特别踏实,因为你知道作为来访是怎样的,那些惴惴不安呐,那个紧张啊,担忧啊,美好的感受啊,一些复杂的感受你都知道,你都或多或少经历过,那么在你跟你的来访工作的时候,你就知道你的来访在经历什么,相对来说有利于降低你作为咨询师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你知道作为来访其实并不轻松。



Tips: 个督和个人体验非常重要

熙逾:这边我很想回应一下,就是关于督导和个人体验这部分,花费甚至远远超过学费,或者说他超过其他投入的部分。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也觉得它是非常重要和值得的。


这个会让我想到上个世纪末,我们中国会有很多这样的工种,比如说裁缝,或者工匠。他们好像就是有个师傅带,手把手地教,然后什么时候以及怎么用刨子啊,用锯子啊。我老家那边有那种木雕,然后怎么去雕刻。这个好像跟我们职业有点像。他是一个非常深度的,然后有一个老师来带,又好像手把手教你怎么去做这个过程。


我觉得这个这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跟理论学习可能还不太一样,我感觉其实个人分析是两个人一起非常深入地走下去的一个过程,要和我们的来访去经历这么一个过程的话,像刚刚Wendy你说的,我们可能也要在那个来访的位置上,我们也要在深度的程度上,要去经历那一条路。


我觉得体验这个事情,对我们咨询可能也会有一些帮助的是:我们真的在那条路上,在不断得往前走。遇到一些阻碍,让我们感觉到困难,我们可能也会感受到来访在某些地方是如何的困难,然后真的我们能够往那条路接着往下走一点点的时候,我会发现,好像我们在咨询里面的可能有些表现,或者说有些感受的部分可能也不一样。但是那些感受可能很微妙啊,但是好像有时候会一些平行的关系在。


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其实做咨询工作,会觉得来访跟我们有时候会浸泡在消极的一些部分,我觉得个人体验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自我关怀,或者说自我照顾。刚好我的体验师上个月休假,然后我并没有休假,他休假了之后,我感觉怪怪的,我就感觉好像老不得劲。然后,在上周的时候他休假回来了,我去到就是咨询室里面我跟他说了一通,我走出来的时候就感觉好像会放松很多,就是会有这样的一些感受。所以我觉得这两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心寻给到学员的支持

个案招募

Wendy:比如说前边我谈到个案招募,只要心寻的初级组或者高级组,还有关系学派的项目,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话,就可以入驻咱们心寻心理微信小程序黄页,潜在来访就可以直接联系到我们咨询师;包括也会通过心寻微信公众号,按照每个班级的方式,发布这样的消息,就是想方设法的为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

有时候有的人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就自己去做自媒体,小红书。心寻也有学员里边有做的非常好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招募个案。但是绝大多数的同行还是没有这个时间、精力和勇气,因为既要文笔好,还要有勇气站出来,蛮挑战的,还要有时间和精力。在心寻这边,像咱们机构的公众号,视频号,欢迎大家投稿,一起努力。你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要独自去经营自媒体。


低费个督和个人体验

Wendy:我这边也看到一个问题,问分析师督导是否额外收费。是的,个人体验师和一对一的督导,都是要另外收费,而这个收费这边也是考虑到在我们受训的过程中投入非常大,而且个人体验和一对一督导其实是投入的大头,而本身培训费就比较高了,所以这个投入非常大。

我在读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期间,跟一对一的督导,我的印象中(不过这个也看个人哈),我给到我的个人督导都是100美金一次,后来好像有涨。但是嗯如果说你毕业了,或者你没有在读,那可能就要付他们的全费,那个价格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但是确实个人体验的部分,和一对一督导是开销最大。我的感觉,他是超过学费的。

基于这个考虑,心寻这边我们给到大家个人体验师和一对一督导的名单,可以自行联系,我们跟这些个人体验师和一对一督导有约定,给到心寻在读的学员比较低的费用——毕业之后就不算了啊,毕业之后两个人另行约定费用。但是在读期间是有限定的次数是比较低的费用的。比如说我对外的费用是每次1500元,但是当我给在读学员督导的话,目前每次收700元,以后可能就会涨一些。然后还有的老师可能会,比如说是他全费的七折,比如说对外每次收800,学员就是收500或600这样。这个是能够给到学员非常大的支持的。

个人体验和一对一督导的部分真的是在我们整个就是职业身份建立和受训、职业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最大头的开销了。


以上内容来自心寻直播内容精选,视频号“心寻心理”直播回放


直播嘉宾



每月多场直播,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心寻心理”视频号





心寻心理
心照通幽处,寻微方寸间。 心理咨询 ;精神动力学培训项目(CAPA授权) 心理健康学术研究;精神分析著作原版翻译与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