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元勋 岳麓英魂】作者:杜天麟/诵读:新

文摘   文化   2024-09-30 08:35   贵州  

辛亥元勋 岳麓英魂

——拜谒黄兴墓


作者:杜天麟/诵读:新




数次回长沙,几度上岳麓。与享誉海内外的“五岳”相比,岳麓山的山形、山势在“雄、险、奇、异、特”等方面,虽不及“五岳”中各显其要的“如坐、如卧、如行、如立、如飞”。但千百年来,山上梵宫琳宇,香火鼎盛。这不仅是因为山下建有“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山上建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爱晚亭”,更由于在辛亥革命中,因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几位湘籍功臣,如:黄兴、蔡锷、陈天华、蒋翊武、焦达峰等人的英魂,均安葬于此,更使之声名远播。其中,首推的就是黄兴。尽管,黄兴墓地远不及南京中山陵之气派、恢宏,更无游人如织之穿梭。不过,其墓地的简朴、寂静,恰又符合墓主生前不事张扬而淡泊名利的秉性。


黄兴(1874——1916)字克强,长沙市人。早在辛亥革命初期,就与孙中山齐名。1904年他在国内组建华兴会,翌年8月又与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共建同盟会,联合反清。黄兴生性敦厚,稳健而顾全大局,凭借其在国内的声望和礼让,极力说服众人,力主孙中山当选总理。其后,在国内率同盟会员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中,他每次都身体力行地冲锋陷阵,率先垂范,虽屡战而败却义无反顾。最为悲壮而又感人的是,在1911年3月发起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当时,黄兴率众巷战,后因参战人员寡不敌众,牺牲惨烈,连他自己也被打掉了两根手指头。但此役却以血警醒世人,导致半年后的武昌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


黄兴因潜于香港而策动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由于清军的疯狂反扑,在义军处于群龙无首,军心不甚稳定的情况下,一致推举了时任清廷驻武昌的统领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黄兴闻讯后,即刻北上武昌。黎元洪得知,不由大喜。令人手举一面大旗,上书“黄兴到”三个大字,骑马跑遍武汉三镇。义军将士顿时为之振奋,局势趋稳。由此可见,黄兴在国内声望之高。原延安时期的湘籍老一辈革命家李六如,在其所著的《六十年变迁》一书中,以主人翁季交恕为化名,曾详述过武昌起义的这段史实。


黄兴对孙中山全心辅佐,尽职尽责,克己奉公,但是,却不曾令人有“功高镇主”之嫌。他的原则性强而不盲从,数次在不同场合下公开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切实维护民主共和制,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坦荡襟怀。尤其是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成为民国总统后,其倒行逆施,企图复辟帝制的野心初见端倪时,黄兴慨然奋起出任讨袁总司令。


孙中山在发起“二次革命”失败后,曾决定解散国民党,另行组建“中华革命党”而实行党魁集权制,并要求原国民党人按手印,宣誓绝对服从其本人。黄兴认为此举会破坏党内民主,坚决拒绝履行这种手续。寡言重行的他却胸怀社稷,大义凛然地积极鼓吹平民政治,大力提倡“为国为民不应存利己之心”。他以一个政治家超乎常人所不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即或有的真知灼见在当时不为众人所接受并采纳,仍勇于担当地吐露诤言。这在后来的历史验证中,黄兴所言极是,其反对意见亦是正确的。



然而,黄兴因革命四处奔波,劳碌成疾,不幸于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时年42岁。次年才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上。对于黄兴的生平和功绩评价,尤以老同盟会员,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为其撰写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而概括得最为形象,且又恰如其分。斯言独到,一语中的,为世人所认同并由衷地感佩。


为纪念这位堪称辛亥革命的元勋,早在国民政府时期,在长沙就以他和蔡锷的名字,分别命名的“黄兴路”和“蔡锷路”,亦是市区最为繁华的重要商业街。在十年动乱“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更名为“大庆路”和“大寨路”,但是,拂去历史湮没的尘埃,至今仍响噹噹地叫响。


岳麓山上几丘寥寂的孤坟,遥遥相望,默默地见证着这段历史。不时有熟知这段史实的人前来缅怀、凭吊,这就足以告慰黄兴、蔡锷、陈天华、蒋翊武、焦达峰等辛亥革命志士仁人,在九泉之下的英魂了。



作者:杜天麟/诵读:新/审核:傅合连(副主编)/统筹:追忆(副主编)

北方文谭
在这里,可以营造静逸质朴、闲适雅致的文化生活情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