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青岩镇龙井村的“吉禹鸟”】作者:赵凯、廖俊文/诵读:追忆

文摘   文化   2024-10-20 08:00   贵州  


翱翔在青岩镇龙井村的“吉禹鸟”

一一走进张谨“龙井银坊”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者:赵凯、廖俊文/诵读:追忆


张谨

苗族,1982年9月生,贵州黄平人,家族银饰制作第五代传人。青岩镇“贵州苗族印象”银坊、贵州吉禹鸟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岩镇龙井村“龙井银坊”创始人。被授予贵州民族银饰艺术大师、贵州省民族挑花工艺大师、“筑城工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题图为张谨靓照)

在名扬全国的五A级青岩古镇景区,有家吉禹鸟公司,名若其名,就似“吉鸟”一样,银光闪闪在腾飞、在翱翔……古镇的人们都晓得,公司创始人嘛,就是那位整天和颜悦色的响当当的苗族银饰工匠张谨女士哩。

2016年4月28日,张谨、潘志强夫妻银匠在贵州省万名“农民工匠”启动仪式。

在座落于古镇的既是“全国文明村镇”,又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的龙井村,确切一点说: 笔者走进的是龙井银坊,那是劳模张谨的创新工作室。

张谨、潘志强、夫妻银匠在贵州省万名“农民工匠”启动仪式结束后,展示的银匠风彩。

谈及创业初衷话题时,张谨那是一脸含笑地摆起往亊的。于是,笔者亦就知道她是出生于黔东南黄平县一个苗族银饰制作世家,并从小就随父而学艺,受之家族银饰制作工艺的熏陶后,得之真传,从而打破了家族银饰制作“传男不传女”之习俗,实属家族第五代银饰艺术工艺传承人,使她早在13岁时,就能擅长锻打雕刻,花丝扁丝等花丝技艺,其作品《银凤冠》还获得过首届中国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银奖哩。 

张谨聚精会神研发和设计新产品。

时至2008年,胸怀大志的张谨,决定放飞一个梦:一个叫其家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能真正飞出大山的传承+创业之大梦!于是,她据理力争,不仅说服了父亲,还毅然决然辞去乡村教师之工作,走出大山,来到青岩古镇,满街找其安身立足之店面,要么位置不合适,要么价格又太贵,正当她一愁莫展之际,还是当地一位热心肠的老阿姨为她解了困,帮她在古镇北门找到了满意的店面。由此,仅才26岁的张谨便走上了一条开弓没有箭的打拼之路。

省委书记有感而取的“黄小西吃晚饭”银图标题。

当年在其古镇北门,张谨最初创业时,开的是一家名曰“贵州苗族印象”的传统手工制作银饰的工坊。她深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孕育了无数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而贵州苗族银饰,亦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非遗文化遗产,在百姓生活中闪烁着耀眼的银光。因而她特别重视的便是手工制作苖族银饰的质量、服务及价格,这是她立足根本、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不,经她精雕细刻打磨而出的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银杯、银壶,还有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戒指等银饰,就以其独特的制作风格,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达人及其爱好者的眼球,亦彰显出她的匠心魅力和智慧。

张谨在青岩古镇的“吉禹鸟公司”工作室,正在手把手地教来直四川泸州的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曾钰婷才女学手艺。

八年之打拼,八年之奋斗!张谨迎来了属于工匠的春天。时至2016年4月28日,她就开始出现在省、市总工会联办的声势浩大的贵州省万名“农民工匠”培育行动的大会舞台上,闪烁着能工巧匠力与智的光辉!


从张谨2008年立足而开的“贵州苗族印象”传统手工制作银饰工坊到2019年成立的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仅此一步,就是十一轮春夏秋冬的风霜与雪雨,带走的是年华一一张谨如花似玉的年华。留下的是传承一一张谨初心不改的苗族银饰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

张谨在青岩古镇龙井村“龙井银坊”小院,正与众多学子进行沉浸式研学体验。

谈及吉禹鸟公司的定名原由时,张谨那是愉悦而言之: 说是苗族居住的蚩尤坝在将被洪水吞没时,是神鸟帮忙传递信息,苗民才得以逃生的;又是神鸟在洪水中抢出了粮种和树种,苗民才有今天的粮食和山林。所以,苗族人民对鸟的敬仰和喜爱便在银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不,有此“吉禹鸟”的神助,加之搭乘如今火红的文旅快车去发展,生意岂有不旺之理!当然,话又说回来,张谨特别注重的还是市场的需求及其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还有她诙谐言之的“千锤百炼”!可不,仅看她制作的每-件精美的银饰作品,在她手中,就要先后经约960℃的高温熔炼,上千次锻打,加之拉丝、搓丝、錾刻等30余道工序,才能成就她的苗族银饰精品的。

张谨在龙井村“龙井银坊”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将苗族传统银饰与布依族最具特色的腊染、刺绣等工艺精品有机结合在一起。

观之张谨创新而打造出的那幅名曰“黄小西吃晚饭”的银质精品美图时,她是自豪自信犹上心头的: “那还是现任省委书记取的图名哩。” 黄,指的是那黄果树大瀑布;小,便是小七孔;西,那是西江苗寨;吃,喻比的是赤水河;晚,是那万峰林;饭,则言比的是那竼净山!全是贵州著名的风景区,真乃题、图佳配矣!其“黄小西吃晚饭” 银饰精品,伴之首礼,一问世,便就远销省内外多达1000多套哩。


纵观张谨工匠制作的一件件苗族银饰,笔者不难发现,无论是头饰、胸颈饰、手饰、衣背饰还是腰饰,亦不管是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在细节的图案中,都会现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蝴蝶的。一问,又一则苗家神圣而动人的故亊便就融进笔者心头来。说是在苗家人眼里,蝴蝶,那可是万物的始祖,苗家人都亲切地称之为“蝴蝶妈妈”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蝴蝶和水泡“游方”(谈恋爱),后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孵出了姜央、龙、虎、水牛、蛇、蜈蚣、雷等十二兄弟。姜央是苗族的祖先,所以“蝴蝶”就是始祖,苗族人民供奉她,把她融入到自己喜爱的银饰中,以求保佑村寨安宁、子孙繁衍、五谷丰登。

张谨展示的含有苗族传统文化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部分精美饰品。

故亊,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亊,这就是苗族最为独特的故事文化!正如张谨所言的那样: 我们苗家的每一件银饰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的,这就是我们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时至2023年阳春三月,工匠张谨之事业那是“更上一层楼。”她,就在青岩古镇龙井村“百坊人才引进计划”的感召下,不仅引之即来,成为龙井村的“荣誉村民”,还在该村成立了“龙井银坊”一一张谨劳模创新工作室,填补了龙井村“百坊”中没有银坊的空白。


张谨说,她这次在龙井村创立的 “龙井银坊”和在青岩古镇开设的“贵州苗族印象”和“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银饰制作工坊有所不同的是:“龙井银坊”是集展、产、学、研以及沉浸式体验为一体的传统工坊。工坊占地约120平方米,室外小院可用于学生研学体验,能让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谈及学生研学体验之话题,张谨这样举例作答: 早在2021年7月的时候,一位四川泸州的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名叫曾钰婷的才女,在其贵州大学任教的姑妈的推荐下,就出现在我创立在青岩古镇的“吉禹鸟公司”工作室,说是想拜师学艺、学门手艺什么的。我呢?当然是爽快答应了,随之便就対她手把手地教起来……就是这样结下的师生缘。


然则,就在那时候,张谨竟然就自设了这样一道自问题: 作坊太小,以后想学的人多了咋办?好在她后来入驻的龙井村解了她的难。可不,就在她的“龙井银坊”开张后,本地的不说了,仅远在江西的南昌大学,一下就来了十几名大学生,一通学习后,说是在这里才真正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旡穷魅力!其中,还包含之后来自缅甸、老挝、南非、秘鲁等国家的学习取经者。

张谨展示的含有苗族传统文化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部分精美饰品。

至于谈到学生就业之大事,张谨则说,她主要走的是校企合作之路。相关数据显示: 她先后就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大学等院校联合举办银饰加工技能培训班 20 余期,参训人员 500 余人。通过“传、帮、带” ,已经收有100多个徒弟,带动灵活就业人数上千人。她心系家乡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家乡年轻人就业,现公司从业人员中,50%以上来自家乡黄平哩。


再曰张谨工匠创新的亊。要晓得,龙井村是一个具有500年历史的传统布依族村寨,近年来,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立足本地资源和民族特色,以“布依情味•龙井百坊”为主题,坚定不移实施“一个龙井村,百个布依坊”的“百坊计划”,先后引进了食坊、宿坊、染坊、酒坊、银坊、香坊、绣坊、簸箕画坊等60余个布依坊。


在其龙井村,如何将苗族传统银饰文化与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腊染、刺绣等工艺精品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工匠张谨要创新,必须要思考的美学问题。于是,她博览群图+实践+创新,以其现代饰品审美的创意设计,终将苗族银饰精品与之布依族腊染刺绣精品,天成合一为精美之饰品,一举推向市场,大获国內外游客之青睐!

张谨展示的含有苗族传统文化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部分精美饰品。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今,龙井村巳将民族歌舞、布依米酒、蜡染、枫香染等非遗项目巳然包装成供游客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点单式服务,逐步探索出一条“村党支部领路+专业公司统筹+合作社领办+百坊广泛参与”的文旅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新路子。


而笔者眼前这位苗家出类拔萃的工匠张谨呢,回首来路,则是更加踌躇满志,正以她对苗族银饰文化的执着追求与探索,传承并书写着绚丽多彩的“龙井银坊”新篇章。



作者:赵凯、廖俊文/诵读:追忆/审核:梦如兰(副主编)/统筹:追忆(副主编)

北方文谭
在这里,可以营造静逸质朴、闲适雅致的文化生活情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