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救助对象 推动政策落实 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2024-03-14 14:18   西藏  

采访嘉宾:
林闽钢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张浩淼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大学教授
祝建华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李   静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理事、云南大学教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了对象分层、内容分类、动态监测、综合救助的机制。各地民政部门围绕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返贫监测融合机制、按需定策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等进行了探索实践。近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几位专家就如何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等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救助关系着困难群众的幸福冷暖。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表示,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救助工作的本质特征。
林闽钢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有几个特性。一是更具包容性、发展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起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全纵深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社会救助要切实把解决困难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社会救助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全覆盖,同时还需要聚焦全生命周期各种生活困难,推动对常规和突发困难的全覆盖,让低收入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共同富裕。
二是更具主动性、温暖性。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在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中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从物质保障层次向精神关怀层面提升,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更具综合性、高效性。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准确把握社会救助各个方面之间、社会救助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围绕低收入家庭的风险防范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的帮扶共同体。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加快完善社会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谋划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聚焦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协同,加快构建信息聚合、资源统筹、高效便捷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效果。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备受党和政府重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告诉记者,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在于根据困难群体的困难程度与状况,合理划分救助对象圈层和类别,提供分层次、供需匹配的精准救助。
第一,健全困难群体的多维识别机制。目前,总体上可以将困难群体划分为绝对困难群体、相对困难群体和其他困难群体三大圈层。为此,需要构建多维识别指标体系,对照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状况等,对困难群体的救助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估,开展综合研判和预警,让困难群体得到精准的救助帮扶。
第二,健全需求供给相匹配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救助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善信息核对平台,建立跨部门的信息比对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建设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有效研判困难群体的救助需求。从困难群众的高频需求和关键问题入手,提供精准救助。除政府救助外,引入多元主体开展救助服务,通过“物质+服务”的方式,既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又满足其精神慰藉、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发展类需要。
第三,健全社会救助多元主体参与和协调机制。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和有机协同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保证。要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力量,健全协调机制,为困难群体构建稳定、有效、可持续的多元支持体系。一方面,厘清社会救助中各主体职责。政府应发挥责任主体功能,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发挥协助主体功能,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应发挥运作主体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主体间的有效联系,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把救助效果体现于救助全过程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表示,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要把救助效果体现于救助全过程,体现社会治理体系的综合效能。
第一,健全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是救助更高效的前提。首先,健全精准识别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联动预警机制,强化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和精准识别。线上,以数字赋能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线下,加强网格化管理,健全探访关爱和主动发现制度。其次,完善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机制。依据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结果构建监测预警评分模型,进行家庭精准画像,对救助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实施个性化、差异性救助。再次,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发展专业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造血式”救助帮扶,激发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
第二,打造社会救助统筹机制是救助更高效的基础。首先,在民政、医疗等各救助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高效参与的同时,引导救助对象参与到“众帮共助”过程中来,构建开放参与的救助生态。其次,统筹党委、政府、社会力量等,整合社会救助队伍、资源,健全高效有序的帮扶网络。再次,推动社会救助从生存向生存、发展、预防全过程介入模式转变,把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救助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后救助与事前预防叠加转变,救助目标从救贫向扶弱提升。
第三,提升社会救助的智慧化水平是救助更高效的手段。首先,完善动态监测,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困难家庭精准画像、分层分级需求综合评估,进行渐进式服务供给。其次,完善社会救助数字化水平,尝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社会救助。再次,提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数字化技能,提高社会救助效能。




从单一物质救助到多元综合施策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理事、云南大学教授李静表示,以更多元的救助方式来健全分层分类体系是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以数字赋能推动物质救助更精准。在数字化转型中,高度关注利用数字技术精准锁定救助对象进行救助。借助大数据抓取与分析,将低保边缘家庭数据纳入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并实时干预,同时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与发展实际的相对贫困线及救助帮扶标准,加大对贫困风险家庭的关注与干预,依靠数字赋能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以多元参与推动服务救助更丰富。服务救助是较高层次的救助方式,必须吸纳多元主体投身社会救助工作,可总结上海“社区救助顾问”建设经验,通过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提供救助帮扶、教育咨询、就业支持等更为丰富的救助服务;可探究浙江“助联体”经验,链接多方资源,压实各方责任,打造社会救助共同体,推进“温馨救助”。
以“政府+慈善”力量推动社会救助更高效。《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对加强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作出部署。慈善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残障康复、教育支持、技能培训、就业服务、风险应对等促进受助对象能力提升,增强其家庭可持续发展及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鼓励困难群众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合能力。




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认为,推进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与防返贫帮扶衔接并轨,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落细各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重要工作。
一是完善认定体系分类管理。一方面,确定监测帮扶对象,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低保、特困、低边、支出型困难家庭均纳入监测帮扶。另一方面,加强认定标准体系建设,由民政部门与乡村振兴部门联合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体系,将更多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等进行救助帮扶。
二是优化机制加强业务融合。整合人员力量,将民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乡村振兴工作人员进行整合,纳入基层工作专班,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同时通过指导和培训等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强业务融合,由基层工作专班同步走访排查了解群众基本情况,在排查中一次性告知群众申请认定为低收入人口的条件及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填写一套摸排表格,排查结果互通、互认、互用。
三是推进帮扶政策统筹衔接。根据情况,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享有相应的救助帮扶政策,同时统筹产业帮扶、小额信贷等帮扶政策分标准适用,确保帮扶政策同步落实。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日喀则民政民生民心发布
主要发布日喀则市民政法律、法规、规章、规划、政策、改革与发展,未成年人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婚姻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城乡社区治理、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限、地名管理、殡葬服务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