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诗词天地鉴赏会] → 关注后,点击主页右上角[···] → 选择[设为星标⭐]
短短两行,写尽人生百态,道破人间智慧,值得再三琢磨。下面这6副最具禅意的对联,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点醒了无数人。 这是挂在杭州灵隐寺中的一副对联,来自在此受戒出家的李叔同。李叔同出身名门望族,童年时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但父亲早亡,他屡次科举不中,没多久成了家族的弃子。然而,当他回国后,家族已经破产,相熟的故人也早已远去。既然不能事事如意,那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释然。不执着于喜,不沉浸于悲,苦乐随缘,接受生命中的荣光与黯淡。
-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
这副对联,曾经出现在国画圣手李可染的布袋和尚画里。李可染愿学布袋和尚笑看世间万事,他的一生也确实如此,平和包容。一日,他费心劳力地画好了一幅仕女图,题字盖章,无不用心。谁知出门送个朋友的工夫,这幅画就惨遭儿子“毒手”。李可染见状无奈一笑,并未责骂,反而提笔写上一段话:“丁亥端午,余偶不在室中,二岁小可为我乱盖图章如此,俟其长大成人再与理论。”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我不在屋里,两岁大的儿子就在画上乱盖图章,等他长大成人我再跟他理论。面对生活中的苦闷与委屈,他也像自己笔下的布袋和尚一样,总是一笑而过。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总会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扰乱我们的情绪。这时,遇见的所有人都是良人,眼前的一切烦心事,也都会化作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禅关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报恩寺
村妇表示自己脚崴了,家就在前方不远处,师徒俩能否帮助她回家。小和尚面露难色,老和尚则立马应允,将村妇背回了她的家中。
随后,两人接着继续赶路,小和尚小声嘀咕:“师父,你犯戒了,你怎么能背女人?”小和尚不敢伸出援手,皆因他看不透,而后不解,是为放不下。在前行的道路上,拿得起就是一种承担,放得下是一种释怀。真正的修行,不是强迫自己执着于放下,不是一味地拒绝逃避。而是阅尽生活百态,洞悉世事无常,然后学会放下,学会释怀,学会看开。我们都有两只眼睛,但这双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过错,却很少审视自己。与其用两只眼睛盯着别人,不如留一只眼睛来反省自己。《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教导后辈、发牢骚之前,先反思自己有哪些不足。”一日,曾国藩在家中为父亲办寿宴,发小郑小珊前来祝寿。席间,两人聊着聊着,就为一桩琐事争执了起来,愤怒之下,双方言辞都有些激烈。曾国藩冷静下来后,不仅没有责怪朋友拂了自己的面子,而是反省自己:
如果我能稍微对他尊敬些,他又怎么会以轻慢之言待我?即便是他也有不对的地方,我又怎么能这么出言不逊呢?
做人,总盯着别人的错处,就永远瞧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常常反躬自省,才能保持清醒。越是成大事之人,越懂得常思己过,在问题中吸取教训。遇事多反省自己,少指责他人,以友善之心待人,会发现人人温和可亲。-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洛阳白马寺
有一书生进京赶考,随身携带一尊佛像,早晚朝拜,祈求佛祖保佑自己金榜题名。书生愤懑难平,质问佛祖:“你渡天下人,为何偏偏不渡我?”佛说:“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你回望前半生风风雨雨中走来,诸多困境求人不如求己。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很少能遇到他人的救赎,他人的赠与,他人的英雄主义。人人都有自己要跨过的河流,没有谁有义务带你脱离苦海,你必须学会独自上岸。一日偶然到了城郊,看见一座残破的寺庙,门上有副对联:世事变迁,他节节高升,享受富贵荣华,一时风光无限。后来,他利用官职,贪污受贿、包庇豪绅,大肆牟利、无恶不作。好景不长,贾雨村劣迹被揭发,丢了乌纱帽,被关进大牢。这破庙门旁的一副对联,一语成谶,成了他一生的注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贪婪无度,终将泥足深陷,再想回头自保,早就为时已晚。迷惘无助时,读一读这几副对联,体悟其中的禅意,找到内心困境的破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