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不负青山 逐“绿”前行
政务
2024-12-10 15:01
贵州
“莽莽林海翻碧浪,起伏山峦涌翠波”,是对铜仁自然生态的最好描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国字号”招牌......近年来,铜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扣省委、省政府对铜仁提出的“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要求,积极做好“林”文章,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为铜仁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野生动植物达7900余种,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拥有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和全球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分布地......
梵净山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是万物并秀、生态涵养的成效,也离不开生态护林员的长年坚守。“从小就喜欢爬山,喜欢往林子里窜,17岁开始就是村里的护林宣传员。”57岁的护林员夏德发说,自己住在梵净山脚下的寨沙组,多年来常常是背上迷彩包、手拿一把弯刀,便出发开始一天的防火、巡山、护林工作。从森林防火到资源管护,从日常坚守到进村宣传......于他而言,守护梵净山是每一步落到实处的巡护。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着200多名和他一样的生态护林员,他们常年与林为伴,守护青山。今年以来,梵净山保护区共计开展常规巡护33890人次,巡护里程162993公里,制作张贴森林防火宣传海报1000张,禁火令1100张,制止野外用火35起。
生态护林员是基层林草资源管护的源头和载体,也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在万山区下溪乡,“生态护林员巡护APP”应用可统计“巡护APP”上线率、巡护情况及异常上线情况,及时了解全乡77名护林员巡护情况,打通基层护林责任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确保林木资源安全。目前,全乡“巡护APP”上线率达到70%以上。按照中央、省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工作要求,铜仁积极探索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严格落实“市领导包区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护林员包山头地块”五级包保制度,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铜仁还先后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古大珍稀树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全面强化治林护绿,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探索开展人工商品纯林树种结构优化调整,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目前,铜仁林地面积1736.81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39%,森林覆盖率66.2%、居全省第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以上。
“今年的油茶花开得太好了!明年收成肯定好!”近日,走进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油茶林,山上连片的油茶树映入眼帘,洁白的油茶花、金黄色的花蕊层层叠叠,点缀着绵延的山林,村委会主任杨慧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山间这道独特的风景。
从最初的荒山到一株株油茶树、一片片油茶林,绽放出铜仁林业发展的满树繁花。当前,铜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茶油·生态好油”系列产品1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3个、有机认证产品4个、贵州省著名商标品牌和贵州省名牌产品1个。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村民冉光龙回忆起山桐子种植打窝工作,他说,“我们低效的地拿来种植山桐子树,一亩地的山桐子可产出600斤的食用油,又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一举两得”。油茶、山桐子既是贵州省铜仁市原生乡土树种,又是大力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2021年以来,铜仁市着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以木本油料为主的林业产业列为“全市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按照“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带农户”发展思路,累计建成木本油料产业基地148.48万亩。目前,全市积极探索“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全市培育油茶经营主体139家,成功引种湘林系、长林系、岑软系等优良无性系品种20多个,选育认定了黔玉1号、2号,黔碧1号、2号,民玉2号、3号6个本地优良油茶品种,建成省级保障性苗圃9个,油茶采穗圃4个,山桐子育苗基地1个,与大连民族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搭建“贵州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油茶“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10个,承担实施省部级油茶科研项目30余项,建立了“良种—种植—加工—贮运”全产业链创新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
借林发力,林下“掘金”。铜仁特色林业产业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以碧江六龙山、环梵净山一带为主的“一圈三带多园”发展格局,形成了以德江、思南、沿河、石阡为主的“乌江沿岸四县一带”发展格局,重点在万山、印江、江口、石阡、思南、德江发展山桐子产业基地累计300万亩,正在将一个个绿色林地变身成为一处处“金色宝地”。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47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其中林下种植58.14万亩、林下养殖92.9万亩、林下采集76.33万亩、森林景观利用233.13万亩。
林业不仅仅是绿色的代名词,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梵净山下名为梵静山舍的民宿是江口首家森林康养基地,集住宿、餐饮、品茗、旅游、康养休闲、亲子拓展、避暑旅居度假于一体,通过本地闲置村寨土楼集群改造,保留原始的古色古香,处处展现出一种现代乡村生活的别样风采。梵净山下美丽的寨沙侗寨。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观光步道康养浴场,新增开发瑜伽、冥想、禅修、营养食堂等系列森林康养产品,进一步满足深层次的旅游需求”。店长韩海洋介绍。近年来,贵州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率先在全国提出“大生态 森林康养”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铜仁市依托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不断围绕健康养生、旅居养心、康体养老,森林康养旅游快速发展。2020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现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3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3个,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3个,省级森林城市10个,森林乡镇59个。2022年,江口县获批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与此同时,江口深入推进林业碳汇和森林康养有机结合,按照林下发展康养旅游、林上开发碳汇资源的思路,编制《江口县全域森林康养总体规划》《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一体推进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建立资源变资金、资金再补偿的生态保护推进机制。
9月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发布了首批项目与减排量的公开信息,江口县造林碳汇项目被列入CCER重启后全国第一批项目,该项目涉及江口县8个乡镇2个街道,造林面积总计约8.72万亩,每年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江口县年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偿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群众9904户。目前,江口县被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授予“碳汇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第三个、贵州省首个“碳汇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
铜仁将持续聚力厚植铜仁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坚持产业引领、持续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大力实施木本油料、林下种养等提升工程,不断建立健全生产用地、基础设施、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科技创新等支撑体系,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增”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协调发展格局,奋力书写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生态铜仁新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记 者:田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