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够感知海洋的种种 | 展览回顾 Exhibition Review

文摘   2024-07-07 17:31   新西兰  





2024年7月6日

  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 · 国际艺术家联展  

在众人的期待下,隆重启幕!










开幕回顾 REVIEW OF OPENING


▲ 展览在充满闽南特色的旋律——南音表演中拉开帷幕
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卓圣翔老师、省级传承人罗纯祯老师、郭贵兰老师带来的唐诗《登鹳雀楼》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主席王彤Tong Wang主持开幕。此次展览由丹麦国家美术馆策展人Tijana Miskovic博士(右一)及独立策展人Cila Brosius(右二)共同策展。邀请了来自丹麦、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的八位艺术家共同参与,他们分别是:Arendse Krabbe(丹麦)、Christine Laquet(法国)、Gedske Ramløv(丹麦)、Karen Land Hansen(丹麦)、Mariana Gomes Gonçalves(葡萄牙)、Nina Wengel(丹麦)、Studio ThinkingHand(丹麦、澳大利亚)

区领导 

     厦门市翔安区区委文明办主任、区文联常委副主席

     邓春奇先生 致辞摘录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翔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包容的宽广胸怀,能感受到翔安人民勇立潮头、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一直以来,翔安区大力支持海洋文化建设,我们以澳头海洋生态文旅资源开发为抓手,形成了以“海洋文化+艺术科创”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正是这一特色品牌的重要载体。
今天开幕的“感知大海——国际艺术联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以影像装置、美术绘画为表现形式,是一场跨越国际、惊艳厦门的文化交流活动。相信通过本次盛会,不仅能让广大市民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更加热爱海洋、关注海洋,更能为中外艺术家朋友拓展审美视野、拓宽创作思路、增进彼此友谊提供良好交流平台。”



策展人 

    Tijana Miskovic 和 Cila Brosius 致辞摘录



“感知海洋并非只是去体认我们已然熟知的大海,亦涵括着对我们无法(或根本不想)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或尝到的种种事物之探察。这正是参与到此展览中的诸位艺术家们所做的事。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融合形象与声响,并自科学、哲学与诗学方法中获取灵感。这样一种科技整合,基于对感知世界的各种不同尺度与方式之间的持续转译——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许多跨文化对话,而后者正是我们本次展览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本次展览中,我们乐见于那些无法迻译且全然开放的方式与方法,藉此在诸位艺术家之间、亦在其作品与中国在地语境之间创建共振。作为策展人,我们希望您能开启感官并沉浸到展览之中,成为我们这个艺术共振空间中的一部分。”

丹麦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主管 

    Nikolaj Christian Borreschmidt 致辞摘录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厦门,也非常看到有这么多人来支持这个展览。这个展览名为“感知大海”,众所周知,大海对我们的生活有巨大的意义,在丹麦,无论你到何处,大海都近在咫尺,我们的一切思想都和大海息息相关。到了本世纪,大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非常荣幸和开心可以支持这样的展览!”




座谈分享会 Artists Forum

开幕式后,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们共同参与了座谈分享会,

艺术家们细细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想法和驻地心得,现场观众互动不断。






作品赏析 Artworks


阿伦德塞·克莱布(Arendse Krabbe)和玛丽安娜·古姆斯·冈萨维斯(Mariana Gomes Gonçalves在这次展览的《情感共鸣》(Sympathetic Resonance,2024)是一个完整的装置作品,艺术家将声响、动态图像与取自哥本哈根、里斯本、厦门与台湾海边的浮游物在这件作品中整合为一。这件装置作品揭示了波频与音响震动——即一个全无边界的现象——对我们所身处之世界的影响。观者步入展厅时的运动、户外吹过的微风、抑或是观者交谈时的气息,都成为了能够影响竹片、蚌壳、渔网与砂砾这些作品组成部分的波频,同时亦表达了我们身处的这一相互关联着的世界。


为将观者的观展经验延续至展览空间之外,艺术家们邀请观者依照一些指示,通过各种不同的感知活动——譬如到海边散步、随着海浪的韵律呼吸吐纳——激发自己对周遭自然环境的体认。在交互作用下,整件作品的不同元素不但在相互之间产生回响,亦与展览空间及观者建立了共振。两位艺术家将这些共鸣之动力看作一种对新邂逅与新关系的友善邀约,同时,其亦是一个尝试与「他者」在这颗蓝星上共同和谐生息的深切呼吁。


克莉斯汀·拉葵(Christine Laquet用德化白瓷呈现作品《可曾看见海的变化?》(Don't you sea changes?, 2024)德化白瓷——其在西方以「中国白」(Blanc de Chine)著称——来表现珊瑚白化现象,以凸显其美丽、脆弱,以及迅然而至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毁灭。围绕在白瓷作品周围的壁画以螺旋藻作为颜料完成——这种源自海洋的强力提取物是未来食品的必要营养构成。

克莉斯汀·拉葵(Christine Laquet的影像作品《海潮绘》 (Drawing With The Tide, 2024)《新糠虾号(浮游植物收集)》 (Neomysis (Collecting Phytoplankton), 2024)是在与索邦大学罗斯科夫海洋生物站一同出海,为探寻海洋环境起见收集海洋生物的期间,拉葵拍摄了《新糠虾号》这部作品。通过在岸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完成《海潮绘》这部作品,拉葵的艺术创作与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共振。


克莉斯汀·拉葵(Christine Laquet的另一件作品《愤怒的小龙 (绿色-粉色-红色-橘色-黄色)》 (Little Angry Dragons (green – pink – red – orange – yellow) 涵括影像与一系列以炭粉与蓝绿藻着色的绘画作品——这些作为颜料的蓝绿藻,实则自2亿5千年前便支撑着地球上的光合作用,且至今仍供应着地球上20%的氧气。拉葵在画面上培育这些蓝绿色的菌体,并将其描绘为5种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皆对应着通过衍射太阳光而产生的能量。本作的标题与纤毛虫与眼虫属有关,以显示其乃是犹如神话生物一般构建着我们生物圈的重要角色。这些无法被定义为植物、动物、男性或女性的古老物种,挑战着今天我们的那些源自标准分类系统的认知。

斯柯·蓝姆洛(Gedske Ramløv)的纸基装置作品《比黑暗更深》(More Black than the Darkness, 2024) 从中国古代的卷轴画中取得其形式上的灵感。其在人类的呼吸吐纳与在月球的牵引力之下形成浪潮并成为一个脉动有机体的海洋这两者之间建立了关联性。运用老子的道教理念,蓝洛姆构想出了海洋的种种生态危机,并将之显现为塑胶污染、珊瑚白化、异常增多的浮游物、石油泄漏与冰层融化。长达八米的画卷下的五个红色的二维码不但暗指着中国水墨画中经常会运用的印章,其亦是引领观者进入画卷第二层次的入口——每一个二维码都将带领观者进入艺术家援引自英国哲学家提摩西·莫顿(Timothy Morton)著作《超物体:世界终结之后的哲学与生态学》 中的一些反思人类世时代(Anthropocene Epoch)的文本。

尼娜·温格(Nina Wengel)的两张大尺寸绘画作品《在你的身体里我溺于自己的悲伤》(In you, I am drowning, my sorrows, 2024)《在你的身体里反射着圣光》(In you, the heavenly light reflects, 2024)

中,艺术家探寻了海洋的二分对立。在观看海的表面时——无论其是平坦如镜抑或浪涛汹涌,静谧抑或凶暴——我们覩见的但只是「海的皮肤」。而在海的表面之下,则存有一个具涵无限可能的世界。《在你的身体里我溺于自己的悲伤》描绘了被遗弃不顾的悲伤、愧疚与同永恒之联系——如若在其圣象画作品《2024-1-2-3》中太阳缓缓沉入了海平线;《在你的身体里反射着圣光》则是自一篇讲述一位水手自从天而降的圣光中寻求救赎的传统童话故事中撷取灵感。而在温格的系列作品《水晶灯》(The Crystal Lamp, 2022)中,同样展现着如若山峦一般的外形与内蕴的疗愈效力。

诸多如若象征的主题——譬如群山与纯粹的几何形式——在温格的绘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作品常常基于重复的艺术性构建,以获得一种深沈特质与属灵内指。温格主要使用现成物进行创作——本次展出两幅画作便是其回收再利用了以先前创作使用过的油氈板——以间接地对艺术家的创作与环保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质问。


凯伦·蓝德·汉森(Karen Land Hansen) 作品《漂浮海床之延伸》(Floating Seabed Expanded, 2024) 是早先于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一件作品的延伸创作。是艺术家与丹麦暨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US)紧密合作的成果,目前这个项目仍在持续中。这是一件扩张开来的悬浮雕塑作品,基于对一片所谓泡泡礁的地形勘测——这是在丹麦凯特盖特海峡下方海床上找到的一种独特的礁脉。那些呈现曲折的栅格——或可称其为网格——是蓝德·汉森的科研与视觉语言的核心。尽管在基于高科技取得的海洋数据与蓝德·汉森的简易手工创作中间存在着强烈比照,但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皆对转置、阐释现实保持着相同的兴趣,也皆尝试着将不可见之物显形、将难解事物显义。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蓝德·汉森希望能够提升人们对海床存在的认识,与藉此重申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意义。


巧思手工作室 (Studio ThinkingHand的艺术家 洛妲·丁Rhoda Ting)和 米凯勒·达林·鲍耶森(Mikkel Dahlin Bojesen带来的作品《幽深之宙》(DEEP TIME, 2023) 中共有数个栓柱体,其中装载着距今已有一万两千年历史的生物及地质沉积物——它们收集自北冰洋与马尔地夫的极端环境中,随即被浇铸进玻璃液中。如同冰核一样,这些作品成为了人类文明诞生以先的那些物种存在之佐证

与此同时,作品《潮间带合成》(INTERTIDAL SYNTHESIS, 2019 - Ongoing) 则探寻了位于鲜活有机体与机械之间的各种中间场域:它展示了各个仿生机械智能体与不同海岸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影响。已于澳洲、南韩与丹麦各处潮间带栖居过的那些仿生机械智能体,第一次接触到了厦门的海岸。这件作品挑战了我们对自然与文化以及生死连续体(Life-death continuum)所作出的那种二元对立式的理解。

在这两件作品中,艺术家们都将海洋中的自然元素描绘成了凭藉自身而存有的智慧体,阐明了人类与非人物种之间的连结。




艺术工作坊 Workshop

次日,由丹麦艺术家Karen Land Hansen和助教李叡老师带来的开放式艺术工作坊《不可思议的海底世界》也在展厅内开展,邀请走进展厅的孩子们共同参与。



特别鸣谢 Grateful Sponsors


▲特别鸣谢丹麦文化部、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范岁久基金会(S.C. Van Fonden)、Grosserer LF Foghts私人基金会与丹麦艺术基金会共同赞助(赞助费用于艺术家及策展人个人国际差旅费及创作材料)。此外,特别感谢法国罗亚尔河地区大区、法国大西洋罗亚尔省、索邦大学罗斯科夫生物站、PMH系统、丹麦暨格陵兰地质调查局与丹麦艺术工作坊。

▲特别致谢吴南翔先生一行在布展期间专程现场指导,并欢迎远方的艺术家们到访厦门,为厦门带来优秀的海洋作品。



感谢策展人、艺术家、幕后全体工作人员以及给展览给予帮助的志愿者们。

驻地采风&布展花絮 Residency

厦门向海而兴,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进步,同时也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推动海洋文化艺术的发展上与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为了更好地展现本次展览的主题和在地性,八位艺术家和两位策展人提前抵达厦门,展开了为期十天的驻地创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与当地的环境和文化进行了深入互动,将厦门这座海港城市的独特元素融入到各自的作品中。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海洋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方向,同时也在各国和厦门之间架起了一座艺术交流的桥梁。







向海而兴,感知万象

邀请您能开启感官并沉浸到展览之中,

成为我们这个艺术共振空间中的一部分。







北欧不远,
澳头相会吧 ✨

【展览将对大众免费开放,持续至2024年9月7日】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周一闭馆)


更多展览资讯:「感知大海 Sensing the Sea」国际艺术家联展|新展预告 Exhibition Preview


END





展览事务/商业合作
联系电话:18804838881 张先生

文旅项目咨询电话:13709359933 叶女士


您有很多选择,可以与我们同行:
投资共同体·中心之友·展览申请·驻地创作·北欧名师课堂·志愿者服务·实习工作·文化旅游·北欧研学



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
NAC始于1997年,位于厦门翔安澳头。致力于中国与北欧艺术交流和全球化中本土的连接。核心愿景“艺术地方全球主义”。NAC was founded by Xiamen Skan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