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第20241118期 总第651期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
内容版权归原官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分享本文,请注明“排版/格式来源于公众号[公管学人]”
面向实践的中国公共管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任勇 周芮
作者简介:[1]任勇,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2]周芮,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已在中国知网上线,感谢读者推荐,同时也感谢作者同意授权转载。
发表时间:2024/9/26
版块分类:前沿文献(推送前知网下载量:596)
PDF全文:点击链接<面向实践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可下载PDF全文(有效期7天)。
摘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聚焦公共事务与公共治理问题的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治理议题的丰富性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呈现出知识引进与知识创造并行、学术知识与专业知识并行以及知识传授与知识转化并行三大特点。而在未来要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将中国作为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策源地,面向中国实践,立足中国情境,讲好中国故事。具体来看就是要坚持以中国为中心、以世界为参考,注重价值与操作的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治理与制度的平衡以及自主与非自主的平衡。同时对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评价也是检验其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对评价标准进行优化,以期实现面向实践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全链条建构。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面向实践;
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发展快速的社会科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研究“赶快补课”的指示,[3]因而当时作为政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学开始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自此之后,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恢复重建,特别是在1982年夏书章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后,中国行政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4]行政管理专业成为当时政治学的二级学科,相应的本科以及研究生等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成形,中国政治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相继建立。当时基于建设公务员制度实践的需要,联合国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开始筹建以培训高级、中级国家公务员和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政学院。此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增加了管理学新门类,公共管理学科正式开始设立,行政学(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与来自其他原有学科的二级学科共同构成新的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围得到拓展,标志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伴随着教育部三次对学科目录的调整与更新(见表1),2023年版学科目录正式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进行明确区分,学术型学位学科目录中由“公共管理”修订为“公共管理学”,其下属二级学科指导性目录已变化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卫生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全球治理。同时,作为专业型学位的公共管理专业硕士项目(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简称MPA)自1997年开始试点,至1999年正式批准设置,第一批MPA于2000年10月招生。次年3月,第一批学生正式入学,目前已经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表1 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目录变化情况一览[5]
学术知识与专业知识并行。对于中国公共管理学知识构成这一问题的探索首先要从中国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可以说从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余年发展,中国公共管理学已然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包含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位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术人才与专业人才并行的典型特征。而对于公共管理学知识构成来说,学术型人才一般是从理论视角出发,强调对中国公共管理学重大理论命题进行阐释,在中国特色治理实践基础上形成公共管理学概念与理论并能够与西方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对话,这一类知识可以称之为学术知识。而专业型人才一般是从实践视角出发,注重在公共治理实践落地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积累经验性知识,这一类知识可称为专业知识。由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具有典型的实践面向,这两种知识类型的构成从学科形成之初就内化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当中,并体现学术知识与专业知识并行的特征,其后这个并行特征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得到充分体现。在主要以学术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现阶段中国高校已有百余所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相关院系,设立1000余个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50余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5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置了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本硕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共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整。在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MPA的设置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MPA自2001年正式开设以来已经走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已有306个MPA学位点获准建设(见图1),已培养数十万名MPA学员,[32]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大量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公共管理实践高效能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日益把公共管理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领域,通过干部、公务员培训积极促成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知识传播。一定程度上来看,中国公共管理学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现阶段中国公共管理学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学科背景日益多元化,形成各类人才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批以正高级职称人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总的来看,由于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形成的以理论为导向的学术人才培养与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在知识建构方面,两类知识类型在知识转化方面都将会对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所推进。
参考文献和注释
因排版有限,参考文献和注释不在正文中列出,有需要参考文献和注释的读者,请点击链接<面向实践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下载PDF全文(有效期7天)。
(本文编排:学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