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再温,一位来自河北省平山县普通农民家庭的杰出革命者,他的一生是光辉与坎坷并存,忠诚与奉献交织的传奇。自幼年起,栗再温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好学,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如同火种,点燃了他日后投 身革 命、报效国家的熊熊烈焰。
抗战时期,国家危亡之际,栗再温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冀西地区中共党组织的一名中坚力量。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领导着冀西特委的工作,积极策划和组织农民武装斗争,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八路军120师359旅来到平山扩军时,栗再温更是全力以赴,动员了1500多名青壮年参军,亲手组建了一支由平山人组成的抗日队伍——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这支队伍后来被誉为“平山团”,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除了军事上的贡献,栗再温在宣传和教育领域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深知思想的力量,通过创办平民夜校、培养骨干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他还领导参与了打击地痞恶霸的运动,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赢得了广泛的拥护和爱戴。
在政 治和组织建设上,栗再温更是功不可没。他积极推动抗 日 民主 政 权的建立,倡导民主管理,鼓励群众参与政 治生活,使得抗日根据地的政 治生态更加清明、公正,为后来的新中国成立积累了宝贵的政 治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栗再温因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的革命经验,被组织重用,先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
1960年,他调任山东担任副省长,面对山东地区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难,栗再温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工作深受群众好评。
命运总是充满变数。1963年,河北、山东等地遭 遇了罕 见的特 大 洪 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 难,栗再温临危受命,迅速组织起救援队伍,亲自指挥“恩洼县”的撤 离工作。在生 死 攸 关的关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决断力,成功将158个村庄的8.8万居民安全撤离,并果断决策破堤,有效减轻了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
在堤口出现严重塌方的紧急情况下,栗再温更是身先士卒,连续奋战七昼夜,最终稳定了堤口,避免了德州一带数十万人民被淹的灾难性后果。他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好景不长,随着1966年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遭 到 严 重 破 坏,社 会 风 气 急转直下。栗再温目睹这一切,心痛不已,他毅然站出来,与红卫兵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试图保护国家的文化瑰宝。然而,他的正义之举却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了红卫兵的残酷批斗和迫害。
在狱中,栗再温 遭 受了非人的折 磨和虐 待,身 心 俱 疲,最终于1967年2月不幸离世,享年仅XX岁。他的离世,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巨大损失,更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幸运的是,历史是公正的。1979年,中 共山东 省委正式为栗再温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栗再温个人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的肯定,也是对那个特殊时期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和纠正。
栗再温的侄孙栗战书,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他继承了栗再温的遗志和优良传统,凭借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步步走上了正国级领导人的岗位。栗战书的成功,不仅是对栗再温家族荣誉的延续,更是对栗再温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栗再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