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说:“我以为先生生平最大之成就,实在还并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对古典诗歌之教学讲授。因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踪迹及规范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讲课则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
文学即人学。
顾随讲文学,是把文学中的“生命”当作最根本的要义来讲的。
他往往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但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命”要义展开。
这套《讲录》中,文史哲、艺术、宗教、生活、古今中外的举例信手拈来,妙合无垠。正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才让更多人领会到文学的精彩。
正如叶嘉莹回忆老师,顾随讲课不用课本,然而其中知识、思想、生活感悟、感染力一应俱全。
顾门弟子一致评价其授课“一空依傍、全任神行、兴会淋漓”的境界。
比如,他在说陶诗里这样讲道:
陶公调和。什么是调和?我们觉得这世界还可以住,不是我们理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坏。陶公在心理一番矛盾之后,生活一番挣扎之后,才得到调和。
陶公的调和不是同流合污,不是和稀泥,不是投降,不是妥协。鹅卵石之光圆,非天生,是在水中被水冲激又与石互相摩擦而成,现在世上之老世故,机灵鬼,皆如此,他没有个性思想了,这是可怕的,这并不是调和。
他还讲到:
珠之光,绝非钻石之光,钻石之光是暴发的光。玉之美,自古以来即为我国人所领略,《诗经》即以“玉人”言外表,以“温其如玉”(《秦风。小戎》)表性情。美玉无瑕,“玉”最蕴藉,一如君子“不用当风立,有麝自然香”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中国有世界各国所无之惟一美德,即玉润珠圆。
叶嘉莹说:“从来没有听过像顾先生这样生动深入的讲解,他的课给我极深的感受与启迪。我觉得顾随先生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真正对于诗有了更深的,更高的一种认识。他讲的是诗歌里面真正的感发的生命。”
内容质朴宽厚,
读来养人又养格局
为什么这套书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首先,《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这套书是一本讲课记录,而不是策划包装出售的文化产品。
所以,它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再者,顾随先生讲课不卖弄、不爱现,质朴宽厚和简洁扼要本就是他的讲课特色。
读这样的书,不会让人一读就马上获得喝鸡汤的醍醐灌顶的功效,但它肯定是养人养气养格局的。
教育本来就是一场春风化雨的过程,有时更是润物细无声。
他讲《论语》《中庸》:
曾子有点基本功夫,“吾日三省吾身”;然而他有远大眼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之真是可以增意气,开胸臆。
青年最怕意气颓唐,胸襟窄小。而增意气不是嚣张,开胸襟而非狂妄。增意气是使人不萎靡,青年人应该蓬蓬勃勃;开胸襟是使人不狭隘,如此便能容、能进。曾子这几句真叫人增意气,开胸襟。
追随良师或结识益友,都是人生关键而难得的事情。顾随这位良师,也成就了叶嘉莹的格局。
但顾随并非叶嘉莹一人独有的良师,她精心笔录整理出来讲稿,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也能从顾随具体的讲课中,看到对古典文学的敏感心窍如何开启。
深入浅出,灵活通透
如“庖丁解牛”,能打通你的“感觉”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非常适合大众阅读,因为这不是一套咬文嚼字的皓首穷经的产物,不是只给专业人士钻研的象牙塔里的典籍,而是富有“人味”和“生活气息”的经典。
顾随是有“感觉”的人,他本身就是创作者,他主张融会中外,贯通古今,有着自己精到的见解,《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中表现出的顾随特有的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的透辟与犀利给众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举两个直接的例子:
顾随对诗中形象颇有感受力,指出李白《乌夜啼》中一句“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色彩鲜明,音调响亮。如果将“黄云”二字改成“暮云”,意思虽然相同但不好,因为不鲜明,不响亮。
另一例也很能说明顾随的敏感,讲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时他强调,这里的用词是“羊牛”而不是“牛羊”,因为“牛羊”两个字读起来容易黏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笼统的印象,而“羊牛”则是“羊”和“牛”,更具画面。使人佩服这种细至发丝的感受力。
可他的言说是何等浓缩的精华!读他的书,让人想到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真是游刃有余,将复杂的解析工作做成一场表演式的手术。
他讲课,讲诗词,就像他说的,杀人要从咽喉处动刀。比如,他说南宋词,一个字,“瘟”。
他说《聊斋志异》,也是一个字,“贫”。
一个字不够,他就一句话。
他说李太白“好像只要人一捧就好”,他说辛稼轩“叼住人生不放”,他说“韩(愈)之文就是气冲而已,一杠子把人打死,使人心不服”,他说鲁迅的白话文“收拾得头紧脚紧,一笔一个花”。
这些精悍无比的概括,深得禅宗话头的真髓。
顾随的“感觉”,也能打通读者的“感觉”,他把你带进去,又使你出得来,一入一出,人就通透了。
周汝昌、沈从文等大师力荐
梁文道叹:读之恨晚!
2014年,在顾随逝世54周年之际,《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专题《回望顾随》这样写道:
“近代以来所有治传统学术者寻找到的道路中最为健康可行的一条即是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发展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并使它为现代生活服务。顾随先生未必有此明确的表述,但他的古典文学创作和研究却遵循着这一原则。”
如果顾随的著作是良币,就需要使顾随更广地流通起来。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顾随的著作早已被许多人着重推荐过,推荐人名单包括:
1948年5月18日在辅仁大学中文系办公室门前
(中间沈从文、右二顾随、左二启功)
沈从文(作家)、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冯至(现代诗人)、张中行(哲学家、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启功(书法家)、吴小如(历史学家)、周汝昌(红学家)、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郭预衡(文学史家)、史树青(史学家)……
可是,在没有“百家讲坛”和网络的时代,依然有不少人不知道顾随,这并不稀奇。就连在文学圈里见多识广的梁文道先生,也感叹读之恨晚!
2018年底,河北教育出版社终于推出了一套《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增补了许多内容及注释,使章节更加完整,架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翔实。
这套全新修订升级的《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刚出版没多久就被全国高校和中学教师推荐,票选结果出来,跃进“全国教师2018年推荐100本好书”的第二名!
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热爱中国美、中国式生命感悟的读者,没有理由错过这套《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