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形瘦削的老农,正独自背着沉重的石块,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攀爬。这是2000级石阶的最后一块基石,也是他毕生追求的信仰见证。没人能想到,这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会在去世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乡里掀起轰动,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关于信仰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01
虔诚向佛—平凡农民的非凡之举
林观荣自幼在临近佛教圣地灵山的山村长大,深受佛教文化熏陶。幼年时他便想皈依佛门,虽被住持以俗缘未了拒之门外,但他对佛教的虔诚丝毫不减。
他如同佛寺编外之人,常与僧人同坐禅诵经,义务劳作,还把微薄收入投进功德箱。
不仅如此,他见上山之路泥泞难行,便以愚公之志,独自开凿花岗岩制砖背山上,铺就一条两千多级的石阶路。僧众与香客走在这条路上,无不称赞他为 “大善人”,这条路也成为他虔诚的见证。
随着岁月推移,林观荣身体出现奇妙变化,对荤腥厌恶至极,闻到便会呕吐。他向住持请教,住持称其与佛有缘,或因佛性觉醒。
当他问及如何功德圆满时,住持提及圆寂后若肉身不腐成舍利,可塑金身受朝拜,灵魂能往生极乐。这番话在他心中种下了缸葬的种子。
02
遗愿缸葬—父与子的艰难抉择
2000年,75岁的林观荣突发脑出血,昏迷20多天后苏醒,他紧紧拉住儿子林上水的手,坚定地说:“我时日无多,死后定要缸葬,否则一生修行尽废。”
林上水深知父亲信仰坚定,虽知此举会引发争议,仍点头答应。他找来大缸小缸,在父亲弥留之际做好准备。林观荣闭眼离世后,林上水依计划进行缸葬仪式。
坐缸时,匠人放入木凳,他为父亲净身抹石灰后请其入缸盘腿坐好;封缸时,缸内放置木炭与石灰包,再盖小缸密封,移至闲置小屋。
林上水的行为在村里引发轩然大波。村民们觉得遗体不入土为安违背常理,是对先人的大不敬,纷纷指责他不孝。
寺庙僧人也不赞同,认为林观荣未超凡脱俗,应按传统入土。住持更是忧心,怕开缸后遗体已化白骨,使林观荣功德难成,林上水背负骂名。
面对质疑,林上水内心忐忑,却因尊重父亲遗愿默默承受,常于夜晚在小院中对着小屋祈祷。
三年后,2003年11月29日,林上水怀着紧张期待打开大缸,众人皆惊,林观荣遗体未腐,只是变黑变小。
林上水大喜,请来匠人塑金身,将 “肉身佛” 供奉于二楼厅中,日夜祭拜,坚信父亲已往生极乐。消息传开,村民起初震惊,而后恐惧排斥,无人再敢登门,路过皆绕道。
03
惊与惧—缸葬之后的风波
从科学角度看,陶缸封闭性好,石灰杀菌、木炭吸潮,使遗体成干尸并不神秘。但村民因林观荣普通农民身份及 “肉身佛” 在家中供奉,深感不适。
林观荣对佛教的虔诚令人敬佩,可缸葬遗愿给儿子带来巨大压力。林上水尊重父亲虽值得肯定,却也忽略了社会习俗与他人感受。
信仰能予人力量,可一旦过度迷信走向极端,不仅困扰自己,还影响他人。这提醒我们,在坚守信仰的同时,也要兼顾现实,尊重传统与他人看法,避免盲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