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诚笼络人心,阿史那思摩的故事,是一个展现唐太宗李世民高超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典型案例。
阿史那思摩,东突厥贵族出身,其一生与唐太宗的交往,充分体现了唐太宗以诚信和仁德笼络人心的政治策略。阿史那思摩在东突厥时期,曾被拥立为可汗,后因启民可汗回归而放弃称号。武德初年,他多次作为使者出使唐朝,与唐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建立了联系。在武德七年,阿史那思摩与突利可汗一同前往会见李世民,请求通和修好,李世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封阿史那思摩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唐朝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许多部族首领投降唐朝,只有阿史那思摩忠于颉利可汗,一同被俘。唐太宗赏识他的忠心,不仅没有加罪于他,反而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并封为怀化郡王,赐姓李。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唐太宗的宽容和仁慈,更是以诚信和尊重赢得了阿史那思摩的忠诚。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进一步诏令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给鼓和大旗,让他带领突厥及胡族渡过黄河,回到漠南,成为唐朝的屏障。这一决策,既体现了唐太宗对阿史那思摩的信任,也是对其忠诚的回报。贞观十五年,阿史那思摩带领十多万百姓、精兵四万、马匹九万渡过黄河,在旧定襄城建立牙廷,防卫唐朝北疆。
然而,由于不能服众,属下多有二心,阿史那思摩感到惭愧,请求入朝宿卫,被改任为右武卫将军。在随后的东征高句丽中,阿史那思摩被流矢射中,唐太宗亲自为他吮血,这一行为深刻体现了唐太宗对阿史那思摩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忠诚的肯定。阿史那思摩不久后去世,被追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并陪葬昭陵,筑坟像白道山,将其功劳刻碑立于化州。阿史那思摩的故事,不仅是唐太宗以诚信笼络人心的例证,更是唐朝民族融合政策的成功案例。
唐太宗通过尊重、信任和仁慈,成功地将一位异族将领转化为唐朝的忠诚支持者,这不仅巩固了唐朝的边疆安全,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使得阿史那思摩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