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小科普
安管说药
↓↓↓
大寒时节
2025年大寒开始时间:1月20日3点59分52秒,腊月廿(二十)一。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6个节气,标志着干支历丑月的结束与寅月的起始。斗指丑;太阳黄经达到300°;通常于每年公历1月19-21日交节。寒气之逆极,大寒是天气寒冷至极点的意思,与小寒、小暑、大暑一样,都是反映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大寒节气的特点便是极致的寒冷,它不仅是冬季最为严寒的时期,也预示着自然界万物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与更迭。
1.气温降至谷底。大寒时节,太阳直射点已移至南半球最远处,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导致气温降至全年最低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大寒因此得名,象征着寒冷至极。
2.干燥少雪。大寒期间,尽管冷空气活动频繁,但由于湿度相对较低,降雪量和降雨量都较为稀少。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地面易于干燥,对土壤保水和农作物根系保护构成挑战。
3.生物深度休眠。随着气温的持续走低,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入深度休眠状态,以适应极端的寒冷环境。树木完全落叶,草地覆盖着厚厚的霜雪,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沉寂的氛围。
4.物候特征显著。中国古代将“大寒”同样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一候时,母鸡因感到阳气回升而开始孵育小鸡;二候时,猛禽如鹰隼等因天气严寒而更加凶猛,盘旋空中猎食;三候时,河流湖泊的水面因结冰厚实,达到一年中最坚固的时期,人们可以行走其上,进行冰上活动。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丰富的传统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大寒节气的传统习俗多种多样,现如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吃糯米饭
在广东地区,大寒时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这是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糯米饭的做法多样,通常会加入腊肉、腊肠、花生米、碎葱白等材料,拌匀后蒸熟即可。
2.尾牙祭
尾牙祭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仪式。每月的初二、十六,人们都要做“牙”,而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商家们会在这一天宴请员工,以犒赏一年来的辛劳。尾牙宴上,老板会按照员工的表现,将白斩鸡头朝向某位员工,以示其将被解雇。不过,现代企业的尾牙宴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年会形式,旨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除尘清扫
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有除尘清扫的习俗。人们会打扫家中的灰尘和垃圾,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4.祭祀祖先
在一些地区,大寒时节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家中设立的祖先牌位前,献上鲜花、香火和供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这一习俗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节气作为全年最寒冷的时段,起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寒的养生之道在于固护阳气、防寒保暖,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保暖防寒,从头至脚。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要紧”的说法,特别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因为头部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之一,戴上帽子可以有效防止热量散失。此外,脚部也需要注意保暖,每晚坚持用温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一天的疲劳。
饮食温补,滋养身心。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红枣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同时,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蒜等,以驱散体内的寒气。
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大寒时节,天寒地冻,早睡可以顺应冬季的收藏之气,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则可以避开严寒的侵袭,养人体的阴气,使得身体内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适度运动,增强体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宣传,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人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