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来了

财富   2025-01-08 06:31   北京  
作者:凯风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ue)‍‍‍‍‍‍‍‍‍‍‍‍‍‍‍‍‍

5万亿GDP城市,终于诞生了。

日前,上海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元,考虑到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上海GDP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或无太大悬念。

根据《GDP大调整》一文,第五次经济普查全国GDP上调3.4万亿,部分来自统计修正,部分源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详细核算,部分得益于住宅“虚拟租金”核算的增量,而上海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也意味着,在京沪两大4万亿级城市中,上海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GDP城市,也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上海之后,谁会是下一个5万亿城市?

上海,靠什么突破5万亿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且地处国际最前沿,上海经济外向依存度相对较高,最容易遭遇外部环境冲击。

幸运的是,上海不存在“产业空心化”之忧,不是单纯的外贸之城,也不是纯粹的金融中心,更不只有贸易一条支柱。

上海集制造、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多条腿走路,不同产业多向发力,得以在大变局下保持一定韧性。

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依旧停留于金融中心的层面,却忽视了上海本身还是我国TOP3制造大市、三大科创“双中心”城市。

放眼全球,没有哪一座GDP5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样,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

同样是超级一线,上海与北京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

北京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工业所剩无几;而上海制造属性相当鲜明,支撑起1/4左右的GDP。

与内地工业大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是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

用官方的话说,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坐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说起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广为人知,但国产大飞机、造船业、核电装备等“大国重器”同样云集于上海。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我国仅有的三大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的科创“双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说北京的优势在于大学大院大装置,大湾区的优势在于科技企业云集,上海则是两者的结合。

正因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在新质生产力的抢滩战中,上海一口气布局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链。

这些新产业,正是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之外维持第一大市之位的关键支撑。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

如果将长三角城市群看做一个省,其范围与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不过过去的首府是南京,如今的“事实省会”毫无疑问是上海。

我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多数城市群都有多个中心城市,但长三角有且只有一个——上海。

这在官方规划文件就有所体现: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高铁、城际等跨省交通要道,还是制造、科创等产业规划,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而展开的,为上海带来最为广阔的发展腹地。

去年6月,“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横空出世,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环”,而这个“环”的中心就是上海。

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城地铁、跨江大桥整合不同,地域范围更广的长三角,通过高铁、城际铁路、跨城地铁、跨海大桥连成一体,而上海处于所有节点的中心。

交通如此,都市圈的布局也是如此。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本身就已覆盖江浙沪9城,近期又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纳入规划范围,形成“1+13”的超级巨无霸格局。



虽然“1+13”只是协同规划的范围,不等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实际范围,但足以说明,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哪怕是2万亿的苏州杭州,1.5万亿的宁波都不例外。

其实,靠近上海,本身就是苏锡常经济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而依托上海的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优势,也是这些地方制造业得以持续升级的关键。

以上海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虹吸加剧,相反,上海是溢出效应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是穷是富,就能直观看出虹吸与溢出、集聚与分散的对垒。

某种程度上讲,上海强则“包邮区”强,上海突围得整个长三角都得以盘活。

上海之后,谁是下一个5万亿GDP城市?

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5万亿(约为7000亿美元)的仅有20多个。

GDP破5万亿,超过瑞典、比利时、泰国、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意味着一城可敌一国,说是“富可敌国”并不夸张。

上海之后,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未来都有望迈过5万亿GDP大关。

北京快则两三年,而深圳最快也到等到2030年之后,广州、重庆则要到2035年左右。

同为4万亿城市,北京紧随上海,未来两三年就有望突破。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GDP就在不断逼近上海,从最初的的不到半壁江山到如今的9成以上。

虽然北京GDP无限逼近上海,但两大城市的定位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不同,并不构成城市地位的挑战。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定位都是城市,但论行政级别,京沪渝都是省部级的直辖市,而广深只是副省级市。

论城市规模,重庆一市相当于一省,陆地面积、人口规模都超出正常城市范围。。

事实上,以主城都市区作为基准更为准确,重庆主城都市区GDP约为2.3万亿,与成都不分伯仲。

广深的5万亿GDP突围,更有代表意义。

京沪地位极其超然,非一般城市可比,广州、深圳更适合作为地级市的效仿与追赶对象。

广州、深圳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话来说,深圳“更深”,广州“更广”。

这是基于2035总规而来,广州拿下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的超级定位,而深圳斩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



从总规来看,广州定位更为综合,覆盖方方面面,从区位、交通、历史文化、商贸、教育,到科技创新、制造业几乎无所不包,反映出广州“更广”的发展特色。

反观深圳,定位聚焦于经济与科技创新,在未来要肩负起引领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突围的重任,反映出深圳“更深”的定位。

就此而言,广州向着5万亿的进军,需要发挥其综合优势,做大制造业也要做大消费基本盘;

而深圳则要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新兴产业为根本支撑。

当然,世界早已回不到过去,经济高增长时代也一去不复返,政策红利的拉动效应也在边际递减,每个城市都不能再固守旧路了。

功夫财经
胡润百富榜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透视财经事件,洞察商业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