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严把入口。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发展党员政治上不合格负面清单和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清单,把牢政治关、结构关和责任关。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健全发展党员县级联审和“两级审查”制度,坚决维护发展党员的政治性、严肃性。
注重控量提质。加大在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两企三新”等领域发展党员力度,吸收入党积极分子440人。建立党员发展后备力量库,将冲锋抗灾救灾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和活跃乡村振兴一线人员作为重点,新发展党员110余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53.7%,45岁及以下年龄占比提升至100%。
强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城口红色历史优势,整合利用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红色美丽村庄等红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党员发展全周期红色现场教学点10个、“红色记忆”教学线路6条等培训载体。
联动开展培训。每月印发《组织工作重点内容》,指导各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针对农村党员实际需求,结合党员冬训,把“土专家”“田秀才”请进田间地头现身讲学,开展技能培训200余场次。对无职党员,依托县委党校、乡镇(街道)党校等阵地,开展培训2500余人次。针对乡村干部、选调生等不同群体分别开设主体培训班11期,覆盖1800余人次。
健全规范党员网络行为机制。制定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责任清单,健全“组织+宣传+网信+公安”党员网络失范行为信息通报及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制定党员网络空间言行负面清单,明确党员不得参与散播谣言、网络泄密等“八不得”情形,规范党员网络行为。
延伸管理督导链条。深入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制,围绕参加政治生活、履行岗位职责、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细化积分管理增减分项,将积分与个人年度考核、评先争优、民主评议等相结合,深化结果运用。
激发在职党员“动力”。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干部帮联机制,全县1800余名机关党员与1.2万余居民结成帮联对子,组建“巴山急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50支,做实做细记社情民意、帮大小事情、讲惠民政策、学文明知识、谈发展变化、解邻里矛盾等六项任务,当好政策宣讲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
增强无职党员“活力”。充分应用“141”基层智治平台“N”力量模块,吸纳社区无职党员、物业管理人员、“三新”就业群众等网格微力量1945人,构建微网格巡查小队、服务小队、调解小队“三支队伍”;积极引导村无职党员领办家庭农场、小作坊、种养殖场等,发展培育致富能手350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审核:李永贵
编辑:余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