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镇:“四共四同”让小院变打卡地

文摘   2024-12-22 20:30   重庆  

 多年前因矿山关闭,重庆城口县修齐镇白果村陷入产业转型困境,村内各种矛盾加剧,成了典型的“问题村”“纠纷村”。2023年,抓住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落地白果村的契机,城口县以“党建+庭院经济”为抓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该村农户对房前屋后“臭水沟、障眼棚、方寸地”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着力打造白果小院,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治建融合一体推进路径,被评选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居环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
01

共商共议,科学决策开方子  

2018年,白果村决定舍弃锰矿经济,保护生态环境。2022年,村里所有矿场被关停。关停后,产业转型升级难,厂社矛盾等突出问题涌现。为此,镇党委组成专题调研组,现场调研走访12次,深入农户68户,收集资源闲置、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建议30余条。

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镇村干部主动引导群众共议治理模式、投资方式、管理形式,大力探索增收门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村庄发展目标,同时主动争取分管县领导的支持帮助,并邀请县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出谋划策。

白果村离城口县城仅15公里。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引导农户对院落进行微改造,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旅游”。

02

共建共管,乡村烟火换新颜

2023年4月,白果村正式启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为保留乡村“烟火气”,村里将土墙房、炕房、柴草垛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元素保留下来,并发挥乡村工匠队的乡土技艺,采用土石、砖瓦、木竹等乡村材料和农耕器具进行规整和点缀,不仅保留了村庄原始风貌,还展现出乡村发展历程。

同时,白果村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自行清理拆除养鸡圈舍11处、乱搭乱建7处,另有62户农户对硬“水泥”花台进行微改造。通过政府“以奖代补”方式撬动16户农户主动出钱出力,将“彩钢棚”改为“小青瓦”,18户农户对圈舍进行微提升。

此外,村民们还因地制宜,在40亩矿山渣场上种植葵花,在公路沿线2公里栽种近1200株树桩月季,构成瓜果上架、蔬菜成行、花草飘香、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的“富春山居图”,逐步成为城郊游客打卡地。



03共谋共治,协同推进有办法

“搬进一个院,就是一家人,只有人心齐,才能院落兴。”村民之间不团结的问题,一直是白果村的“心头病”。

为此,白果村坚持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用好镇村干部、公益岗位、群众自身三支力量,开展拉网式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整治臭水沟,推动“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镇村两级干部组织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召开多次院坝会。一起谈占地补偿、说资金筹措、讲改造方案,鼓励村民自愿拆鸡舍,协调放弃损毁赔偿,帮助邻里免费出小工等,让群众合力拧成一股绳。

此外,村里还与愿意将自家小院改造为“白果小院”的村民签订“村民承诺八条”,23户村民在承诺书上签名并按下手印。同时,村干部与群众共同提炼制定“家风家训”“院落院规”,并布置上墙,让“家风家训”“院落院规”成为群众言行的“镜子”和小院的景观。

04
共享共赢,集体增收有路子

如何利用庭院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白果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荒山荒林等资源,引导群众通过自主经营、代耕代管、对外出租等方式,发展“四面八坊三十六院”体验、研学、观摩等新兴业态。

比如,白果村村民于佐云家的院落此前一直闲置。在村干部帮助下,她将院坝改造成豆腐作坊,既售卖手工豆腐,又开展研学体验,开业两个月就收入近2万元。

目前,“白果小院”发展庭院种植26户、庭院养殖16户、观摩体验农家小作坊12户。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量近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 200 万元。

为了让更多闲置土地“活起来”,白果村还引入“城口县富亮种植场”“城口县红藤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60余亩打造草莓基地,解决当地30余名闲置劳动力务工问题,帮助24户农户每年增收1万余元。

来源:半月谈

城口微党建
传播党的知识,服务基层党建,推动组织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