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是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
它承载着人们
对过去的深情告别
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无论身在何处
人们都归乡心切
希望奔赴一场与家人的
团圆之约
今天除夕
让我们跟随灵蛇
穿梭于时光的长廊
去听听除夕的声音
春晚节目的欢笑之声
除了在家看春晚,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村晚”,节目大都由村民自编、自演,甚至早已进城的村民也会带着家人回村参与“村晚”。虽然不及电视、网络上的大型晚会,但村民年年演、年年看,乐此不疲。“村晚”既是庆祝春节的新方式,也是春节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新载体,它往往吸纳了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挑花篮、玩花船……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民间表演艺术吸引了村民乃至城里人的广泛参与。在“村晚”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非遗得到了保护、传承,社会关系变得和谐,甚至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互动、互补的新关系。
家人团聚的温馨之声
厨房里锅碗瓢盆的轻响
饭桌上谈笑的欢声
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亲情的温暖
这些声音
构成了除夕最动人的旋律
让人心生安宁
感受家的甜蜜与幸福
家人团聚
是最美的过年声音
亲人拜年的祝福之声
新年的钟声响起
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
团聚在一起的人们
互相说着新年快乐
即使不在身边
大家也会对着电话那头的亲朋好友
送出思念与祝福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过年画卷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喜庆的氛国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拜年习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过去到现在,拜年方式经历了从面对面拜年、短信拜年到数字拜年的转变,这一变化轨迹犹如一条无形的线索,串起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进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社交媒体、视频通话等数字工具成为不少人拜年的新选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拜年视频,或者通过连线与亲友互动,把拜年从线下搬上了线上,让拜年更具趣味性和个性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沉浸感和临场感。5G、AI、VR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电子接财”“数字烟花”“AI红包”成为很多年轻人拜年的新潮流。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拜年习俗所承载的亲情维系、新年祝福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变,这将永远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年的除夕,在立春之前到来,位于大寒节气中,天气会非常冷。这一年有两个立春,也就是“两头春”现象。
“两头春”是中国农历历法中闰年时出现的现象。“两头春”并不罕见,反而很常见,平均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统计显示,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公众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将之与吉凶福祸相关联。
从2025年开始,除夕被列为法定假日,春节的法定假日增加到四天。
蛇年将至
愿所有人不负春光
笃行奋斗、勇毅前行
努力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END
奔腾创作
编辑:温慧敏 | 文字:温慧敏
审核:陈艳芳 | 来源: 中国三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