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妈妈砍杀9岁儿子,和自私的男人有关

健康   2024-09-10 16:17   加拿大  

最近的新闻报道让人震惊:开学第5天,浙江瑞安的一位母亲差点砍死自己的9岁儿子。

幸亏孩子被及时送往医院,经过抢救后侥幸保住了生命。

这起案件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母亲情绪失控,变成了伤害自己亲生儿子的魔鬼?

这个妈妈并非所谓的“罪大恶极”之人。

她曾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和我们一样,行走在生活的洪流中,处理着家庭的琐碎事物。

然而,在她与丈夫激烈争吵、情绪被推到极限的时候,儿子的不听话成为了最后的导火索。

在愤怒与绝望的双重叠加下,她的母爱瞬间被情绪淹没,化身为一头不受控制的猛兽。

情绪失控的真相

在这起惨剧中,母亲的情绪失控是关键。

她的行为并非出于一时的残暴,而是源于长期积累的情感压力。

母亲与父亲的争吵,家庭的紧张氛围,以及孩子对上学的抗拒,成了压垮她的最后稻草。

孩子的反抗让她感到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深陷无助与焦虑。于是,她的愤怒找到了最容易发泄的对象——她的孩子。

这种失控的背后,揭示了家庭中的复杂情感关系。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情绪都像是紧密相连的齿轮,一个齿轮出了问题,整个家庭的机器都会失灵。

孩子的不听话、父母的争执,最终都指向了家庭情感的不健康运作。

暴力的根源:代际创伤的传递

当这位母亲举起刀时,她并不是仅仅在对孩子施暴,她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转移”。

她无法面对丈夫的冷漠与自私,无法表达对生活的绝望,于是将愤怒投射到了儿子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她无意识地重复了自己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创伤。

她在暴力中重演了自己过去所遭受的伤害,这也是所谓的“代际创伤传递”。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提到,很多情绪失控的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暴力对待。

这些曾经受伤的父母,在自己未能疗愈内心创伤的情况下,将这些伤害不自觉地传递给了下一代。

暴脾气和失控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父母未曾得到的理解与关爱。

暴力的行为不可取,但要理解的是,这种暴力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内在深层的伤痛。

如果这个母亲在情绪崩溃之前,能够得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也许事情的走向会完全不同。

孩子的视角:真相往往被忽略

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源于视角的不同。

成年人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理咨询师王立宁分享了她与女儿之间的一个故事。

小时候,女儿曾因弄坏邻居的花园而被王立宁痛打。

然而多年后,女儿才向她坦白,自己其实只是想在母亲节那天送给妈妈一朵花,但因为没钱买,才想到铲邻居的花。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父母往往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却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视角。

在浙江这位母亲砍伤儿子的事件中,母亲可能只是看到了孩子的不听话与叛逆,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恐惧与焦虑。

孩子不想上学,或许并不是单纯的“捣乱”,他可能是在经历校园霸凌,或是担心母亲与父亲的争吵会使家庭破碎。

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不是仅仅依靠惩罚和打骂来解决问题。

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无法察觉的脆弱和担忧。

情绪管理:避免失控的关键

作为家长,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年轻时,也曾经因为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

每次发完脾气后,都会感到无比的后悔,因为冷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的愤怒其实与孩子无关,而是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工作不顺利、家庭矛盾或个人问题。

后来我学会了“情绪暂停法”,这是一种帮助自己在情绪即将失控时,强制暂停的技巧。

每当情绪快要爆发时,我会提醒自己:“我现在情绪很糟糕,需要冷静一会儿。”这简单的暂停,给了我喘息的时间,也避免了很多伤害性的行为。

情绪暂停法并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让自己有机会表达情绪,同时找到情绪的根源。

当我们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找到愤怒的真正原因,我们就能避免将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情绪的替罪羊,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保护,而不是情绪的宣泄对象。

“我是第一次当妈妈”:这是借口,还是成长的起点?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所以难免做得不好。”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来为自己反复的情绪失控和错误行为开脱,那就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我们可以不完美,可以犯错,但我们不能以“第一次当妈妈”为理由,长时间不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成为一个好父母,需要的是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应该跟着成长。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永远躺在“原谅我不够好”的借口里,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逐步提高,成为孩子真正的守护者。

孩子比“成功”更重要:父母的陪伴与接纳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往往集中在他们的成绩上。

孩子考得不好,父母就会焦虑,甚至对孩子发火。

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优秀”,而是我们是否能接纳他们的不足。我们常常无法容忍孩子的失误,仿佛不优秀的孩子就不值得被爱。

我曾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

我儿子三年级时,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很差,我非常焦虑,开始对他挑剔。

然而他却搂着我,说了一句让我久久难忘的话:“妈妈,我们班上那个总是考倒数第一的孩子,他妈妈每天接送他,还给他做好吃的饭菜。”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无论成绩如何,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陪伴。

我们可以失去高分和名校,但永远不能失去我们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安全感。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不足,他们反而更容易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找到自信和动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爱,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浙江母亲砍伤儿子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情绪失控的可怕后果,但它也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在养育中不断成长。

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为了我们的家庭能够更加和谐与幸福。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爱不是无所不能,但爱可以让孩子永远记得回家的路。”

当我们学会用爱去理解和接纳孩子时,我们就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守护者。

学识之道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