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港人心中爱国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文摘   2024-10-01 16:27   中国香港  
本刊记者 张清语
今年4月8日,香港特区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正式成立,掀开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一页。本刊记者走访时发现,近半年来,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已在特区各地生根发芽。可以预见,如今在香港市民心里播下的这粒爱国种子,必会在不远的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
爱国主义教育在香港生根萌芽
“哇,好犀利啊!”这是一群香港中学生在参观“盛世启航——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成就”展览过程中不时发出的惊叹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香港历史博物馆与香港科学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盛世启航——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成就”展览正在这里举办。展览由国庆期间一直持续至明年2月。在展览的“飞跃发展”部分,精彩的文字、图片以及精选展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一张张磅礴大气的图片展示了国家新兴的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西电东送及南水北调等惠民工程的丰硕成果。国家近年成功“出海”的文化产业,例如电影、短剧和电脑游戏等杰出作品的相关内容亦妙趣横生,让观众在耳濡目染之间,体会到国家的强大与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即是运动员们于不同奥运会及残奥会赢得的奖牌。这些奖牌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透过展柜,金光闪闪的奖牌倒映在观众们的眼中,在感受着运动员们的努力与奥运精神的同时,亦能品味到“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祖国繁荣强大面貌。在惊叹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在场的观众们于漫步之间,也为“两弹一星”、“大庆油田”建设者们的艰辛奋斗历程而动容,亦为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突破而欢欣。
通过展览这一平台,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游览者们纷纷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机,在扫描由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教授创作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地图》后,AI的历史、技术领域、重要算法及其应用便一目了然,令市民对祖国的非凡发展感到骄傲。正在与有趣展品互动的青少年们,脸上洋溢笑容,眼里亦有光芒。在观赏并与一件件展品互动的同时,祖国的强大与繁荣也由此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9月21日,香港中环码头飘扬着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国庆(图:中新社)

但在五年前,如此场景恐怕让人难以想象,当时正是黑暴汹涌的2019年,一些香港青年街头嘘国歌、污国徽、毁国旗事件层出不穷,国家安全受到重大威胁,“一国两制”岌岌可危。由于回归以来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机制长期缺位,在反中乱港势力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长期操弄下,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本应在教育体系中得到重视的内容,在一段时期中被逐渐冷落,由此带来了诸多恶果,这些恶果逐渐堆积,最终在2019年的“修例风波”中爆发。在危急关头,中央果断“亮剑”,颁布了香港国安法,成功止暴制乱,香港社会恢复稳定,市民生活走向正轨。各界开始深刻反思香港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当此之际,国安法的实施和随后推行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也为香港社会营造了有利于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法治环境,也正是在《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生效后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在采访中,被委任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的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为补齐香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短板,香港特区政府已提出多项相关措施,包括成立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在康文署下设“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专责策划及举办推广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活动,将香港海防博物馆改设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并推出专题展览,旨在让市民铭记祖国人民的团结抗敌历史,并缅怀为国舍身的抗日英烈,力图让爱国情怀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爱国教育的工作要细水长流、深耕细作,必须有长期及持续的措施,并针对不同目标群组,以多元方式让市民全面准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成就等。参与筹备“盛世启航——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成就”展览的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馆长刘思咏及香港科学馆馆长(展品)袁月宝亦表示,希望在筹备爱国主义相关活动时能跳出单向的“传授模式”,为香港市民提供了解祖国历史与发展状况的多样互动渠道,让市民能够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发展。
如今,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在特区各级校园、大小社区与各个博物馆等地生根发芽。在中央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位于昂船洲军营的展览馆已全面及有序地向学生老师公务员市民开放;亦安排奥运国家队运动员访港,透过与本地运动员和市民的直接交流,增强了市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向香港赠送了一对大熊猫,进一步促进了市民对国家的情感联系。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向本刊表示,在他任职的学校内,一直勉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全校师生能通过参与庄严隆重的升旗礼,增强国民身分认同及爱国情怀,加深对国情及国家的发展的了解。在中华文化周、内地交流团以及各类线上线下问答比赛中,他欣慰地看见,同学表现认真投入,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国家,勇于向老师和身边同学分享自己对国家的感受。
从教育政策层面,教育局现时通过“有机结合、自然连系”的方式,以多元策略在课堂内外互相配合,推动爱国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不同的学科,包括中史科、地理科、公民科等,已涵盖国史、国情、中华文化、国家地理、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等元素,新修订的《小学教育课程指引》及《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以至即将推出的小学人文科,均已加强了爱国教育的元素。
除了在课堂教学外,教育局近年推出了“心系家国”联校国民教育活动,邀请大型办学团体和校长会参与,结合国家重要历史事件日子和重要节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增进同学对国家的了解。而香港学校也善用政府的全方位学习津贴,推出多元化的国民教育活动,例如举办中华文化周、国家历史文化常识问答比赛、参观展览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国家观念及爱国情怀。
自去年初两地恢复通关,学生内地交流活动逐步重启。上学年亦重启“学生内地交流计划”,提供给高小及初中学生共10万个赴内地交流的名额,为同学提供多元化的交流考察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教联会)成立于1975年4月,服务对象是全港教育工作者及学校,目前会员人数已超过60,000人,涵盖2,000多间大专院校、中学、小学、幼稚园及特殊学校。教联会于5月下旬进行有关教育工作者对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卷调查,访问了588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
从教联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现时学校已恒常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推广爱国教育,这些教学活动对学生们了解内地发展状况、巩固学生身份认同等有着鲜明的推动作用。近8成半受访教师指学校有“举办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及“举办内地交流考察”(84%)。“在特定日子举办国民教育活动”及“与内地学校缔结成姐妹学校”亦分别有约7成半人表示学校有恒常举办。其次,现时姐妹学校交流活动多元化,而且亦对爱国教育起了正面的作用。调查发展,逾8成受访者指学校曾与姐妹学校举办“探访/考察”活动(83.2%),约4成半人指学校举办“观课/评课”。至于“两地学生书信/视像交流”、“教师专业发展日”和“两地学生比赛和活动”,亦分别各有三分之一。此外,近8成半受访者认为姐妹学校交流可以“增进对内地的认识和了解”,分别近7成人认为可“扩阔学生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两地学生建立友谊”和“扩阔学校网络”也有分别近6成。
在目前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是一些体验式学习活动,例如中华文化体验日、通过VR等技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角色扮演、游戏以及到内地考察交流等,以上均是让学生走出课室,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体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最新发展。李慧琼认为,在学校层面,需要深化爱国主义的体验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国家航天科技展览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此外,通过互动式实地考察也是重要方式方法。
李慧琼亦建议,针对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开设持续专业进修(CPD)课程,以提升他们的国家意识。课程可以是分享国家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帮助专业人士理解他们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这些培训,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将爱国主义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924日,深海一号科考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停靠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后排中)与嘉宾及学生代表在蛟龙号前合照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目前,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已获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慧琼认为主要有两方面问题。首先,香港在港英管治时期,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位,令市民对国家历史、新中国成立等的认识不足。反而部分市民甚至对西方的体制及意识形态有较深认识。此外,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足,爱国主义材料亦未有很好整理及有系统呈现,使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时面对教材及参考资料不足的挑战。虽然内地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但这些资源仍有待“本地化”。其次,基于历史原因,香港熟悉中华文化、历史及国情的讲解人员相对匮乏,这亦限制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对于教育界而言,黄锦良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支援,他表示,涉及宪法、基本法、国家安全法,以至今年实施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等法律条文繁多复杂,一般非法律专业出身的老师不易理解,而且还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实在不容易。在这方面,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团体,都应持续推进有关工作,通过到校讲座、学习圈等方式,加强专业支援。由于与国民教育相关的内容,已融入到不同学科,故未来各方须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的工作,让全港教师都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概念和教学法。
教联会亦收到不少教师反映,与爱国教育相关的学与教资源,特别是互动性的教材不足,影响学与教的成效。在过去教联会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大部分受访教师期望能够提供不同学科及年级的教材及开发互动性教材,以及出版教师资料册,让教师能够更有信心推行爱国教育。同时,前线教师工作繁重,须同时开展STEAM教育、学生训辅等多项工作,因而期望能够有更充裕的人手,推展相关教育。
黄锦良认为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爱国”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难以让学生衡量自己有多“爱国”。因此,特区政府也可以着手研究设立“爱国主义教育指数”,提供更多指标,并在学界内进行调查,从中作出相关评估,不断优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国庆75周年之际,香港各界纷纷以多彩活动庆祝祖国生日。除举办国庆相关展览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正式推出由邝美云参与填词创作的歌曲《我们的家》宣传短片,鼓励市民透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学校方面,为了让年轻一代从小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尊重,全港的幼稚园和中小学在9月30日同一时段举行升旗并唱国歌。小荷才露尖尖角,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以坚定姿态补上曾经的缺口。这粒在香港市民心里播下的爱国种子,必会在不远的未来成长为参天大树。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0月号

编辑:李天源

校对:刘雨晨

监制:连振海


点击查看“阅读原文”

紫荆
《紫荆》杂志,立足香港,报道重要时政大事,关注香港的经济、民生和文化,展现给你一个真实的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