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人们更多关注早产儿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早产导致的疾病与死亡风险,201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将每年11月17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在2016年将“有爱,有未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中文永恒主题,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母婴健康。
肌肤接触指南
依
袋鼠式护理,早产宝宝的最佳照护措施
喂
母乳不仅是早产儿最佳的营养来源,还是最具个性化的良药
早期营养决定了初生婴儿的生命质量,母乳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有效措施。母乳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杀菌、免疫调节和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的特性,具有降低早产儿相关疾病发生、改善健康状况的优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患病新生儿的妈妈需学习吸/挤奶、储奶、送奶的方法,即使在母婴分离期间,也能让宝宝尽早获得母乳的营养及免疫保护。
知识科普
什么是早产儿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由于宝宝在母体内发育时间过短,其各脏器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并未成熟、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早产儿的救治能力逐渐提高,但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故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
早产儿对新生儿的危害
1.心肺功能不好,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脏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3.体温中枢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体温容易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升降,若没注意好保暖,可发生硬肿症。
4.易发生黄疸,有时程度可以很重。吸吮力差,喂养较为困难,可发生低血糖等情况。
5.抗感染能力都较差,容易发生肺炎等感染。
孕妇如何预防早产
1.孕期摄取合理充足的营养:孕妇要负担母体和胎儿的营养需求,所以要多食用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食物。
2.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生殖道感染是早产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孕期应该加强会阴部清洁保健,穿棉质、透气的内裤,不乱用清洁液。
3.注意口腔健康:口腔厌氧菌感染性牙周病与流产及早产相关,因此孕前积极治疗口腔疾患。
4.避免劳累和外来刺激:孕晚期不长途旅行,避免路途颠簸劳累。注意保护腹部不受碰撞。走路或上、下台阶时,要一步一步地走稳。在孕晚期禁止性生活。
5.保持良好的心情:紧张、焦虑和抑郁与早产关系密切。
早产儿家庭护理
1.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 24~26℃ ,相对湿度55%~65% ,保持婴儿体温在 36~37℃,并保证体温的稳定。宝宝脸色红润,手足温暖,不出汗,吃睡正常为正常表现。
2.合理喂养:母乳是最理想的乳品,若无母乳,可用低体重儿专用配方奶代替。喂养宜按需喂养,少量多次,每次喂完奶后需将宝宝竖着抱起轻拍其背部,拍完后让其右侧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宝宝睡眠超过3个小时,需将其唤醒进行哺乳。宝宝吸吮力强者可按正常新生儿的喂养方法进行,吸吮力弱者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勺子或奶瓶喂养。
3.脐带护理:每天检查脐带1-2次,局部用络合碘或者75%的酒精消毒,保持脐带干燥,以防感染。
4.皮肤护理:宝宝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或用湿巾轻柔擦拭,要勤换尿片,防止红臀或尿布疹的发生。每天宝宝洗澡后均可为其做抚触1-2次,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
5.预防感染:父母、亲属接触早产儿前一定要做好手部清洁,适当减少亲友探视。每次喂奶后应清洁和消毒奶具,房间每日需开窗通风。保持宝宝脐部的干爽清洁,如果发现脓性分泌物或脐轮红肿,需及时就诊。口腔粘膜不宜擦洗,喂温开水清洗口腔。不要挤乳头、挑马牙以免感染。母亲及陪护人员患感冒时尽量远离孩子或戴口罩。
6.接种疫苗:卡介苗在宝宝出院时均应接种。乙肝疫苗按体重分为大于2000克的宝宝出生后0-1-6月时接种共3针;体重小于2000克的宝宝生命体征平稳后接种第一针,然后1-2-7月时接种共4针。
7.及时体格检查,一旦宝宝出现呼吸急促、不肯吃奶、腹胀、哭声微弱、抽搐等情况,要在保暖的情况下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8.早产儿生后4-6周开始眼底检查,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岁以内请定时到儿保门诊监测宝宝生长、行为发育情况。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婴医院发展基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