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
1
Atmos. Res.|中国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干旱区气象生态
本研究利用基于copula理论的日尺度复合干热指数和CMIP6降尺度预估,定量评估了中国干热极端事件的时空演变,发现未来80年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强度和面积预计将增加,特别是在21世纪末,这一趋势在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和西南地区更为显著。
2
FR|为何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加频繁?|气候Clim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指出,自1900年以来全球超过75%的陆地面积降水变异性增加,这一趋势主要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其增加大气水汽含量,从而增强了降水异常的幅度和变异性。
3
地球科学进展|气候和下垫面变化下骤旱形成演变机制研究进展|地学科研动态
文章综述了骤旱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指出骤旱与高强度降水亏缺和蒸散发增加有关,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骤旱影响的研究进展。
4
AFM|利用水分循环技术量化我国旱地的降水供应|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傅伯杰院士团队采用拉格朗日水分追踪模型和卫星数据集,量化了中国干旱地区对降水的贡献,发现干旱地区通过水分循环对降水有显著的正贡献,强调了大气水分循环在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5
QSR|受降水空间模式影响的中国朝代更替|恒星日记
该研究利用石笋记录重建了中国过去2000年的降水空间模式,发现降水模式的变化与王朝更替密切相关,强调了降水空间配置变化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水资源及水工程
1
JH|长江流域复合洪水-热浪极端事件的识别及其社会经济暴露|水文气象前沿
研究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和NEX-GDDP-CMIP6数据集,发现长江流域复合洪水-热浪极端事件的频率、强度和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对社会经济构成重大威胁。
2
WRR|空间复合干旱事件研究|干旱区气象生态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评估水文干旱事件的空间共现性,通过分析巴西511个集水区39年的数据,揭示了干旱特征和连通性的空间差异,并确定了具有共同干旱行为的区域,为管理水文复合极端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3
JH|精准量化地下水流失的新方法框架|地表过程研究
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考虑流域的相对位置以及地质和地形信息,来量化和解释英国流域水平衡中的地下水流失偏差,强调了位置特定数据在大样本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
JH|广泛适用的流量估算方案,多变量整合的机器学习模型|地表过程研究
研究首次比较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在微潮河流流量估算中的应用,通过模拟和实测数据评估模型性能,开发了改进的LSTM-Attention模型,为微潮河流的水文管理提供了高效工具。
5
ESPL|新一代洪水建模工具:数值模型如何优化洪水风险管理?|地表过程研究
研究通过改进的Iber-Wood模型,准确模拟了次级环流对河道弯曲处大木材运输路径的影响,并基于1996年意大利Versilia洪水事件,验证了模型在复杂条件下的可靠性,为洪水风险评估与河流管理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6
NREE|全球水资源和地下水在可持续水资源未来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家
文章全面评估了全球水资源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强调了地下水在构建可持续和有韧性的水未来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增强水资源系统弹性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7
GRL|淤泥质海岸地下卤水-海水界面形态及海底地下水排泄窗空间分布|水文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郭秀军团队的研究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淤泥质海岸地下卤水-海水界面的形态及海底地下水排泄窗的空间分布,为泥质海岸地下水水文过程模拟和卤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8
Rev. Geophys.|全球地面沉降: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漫谈工程地质
该研究综合分析了全球地面沉降(LS)的成因、速率以及与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将LS与极端事件的相互作用纳入模型和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9
JH|你的工作就是我的边界条件!水文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之间密切合作的挑战和方法 | 摸索前进科研路
文章探讨了水文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他们在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通量、储量及相互反馈机制时的不同方法和尺度,并提出了加强合作以提供更准确边界条件的策略。
10
WRR|水文地质学技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危机?|地表过程研究
该研究通过系统性元分析和专家评估,探讨了水文地质学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强调了其在监测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水资源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跨学科集成和教育普及的建议。
11
JH|定量解码水文来源:稳定同位素精确量化冰川与地下水贡献|地表过程研究
该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分析了湿安第斯地区不同水源对水文动态的贡献,发现小型山地冰川对河流流量的贡献显著,同时揭示了地下水在流域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评估水源动态变化的新框架。
12
JH|改进山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将 WRF 模型网格降水数据整合到 SWAT 模型|生态遥感前沿
研究通过将WRF模型的高分辨率网格降水数据整合到SWAT模型中,改进了山区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特别是在模拟径流方面,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PNAS|全球陆地水循环的非稳态性及其在人类世的相互联系|地球平衡与稳态
该研究通过遥感测量和地球系统建模,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在过去二十年改变全球水循环,强调了非稳态性在水资源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中的重要性。
14
EMS|城市洪水模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从传统数值模型到深度学习方法|环境建模与软件
综述了城市洪水模型的发展,从基于水文和流体力学原理的传统数值模型到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并讨论了这些模型的局限性、当前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15
JH|考虑时空参数变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校准框架|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时空参数变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校准框架,通过并行化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PCPSGA)提高了模型校准的准确性和速度,并有效地捕捉了水文过程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16
JH|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to drought based on CMIP6 forcing scenarios|生态遥感前沿
魏伟教授团队通过构建标准化温度植被降水指数(STVPI)评估全球陆地水储量对干旱的响应,识别未来脆弱区,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重要参考。
人工智能
1
Earth-Sci. Rev.|地球系统模型的发展演变与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水文气象前沿
多位院士联合撰写的综述文章探讨了地球系统模型(ESMs)的历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机遇,强调了数据驱动方法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推动ESMs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模型精度和效率提升的未来发展方向。
水环境及水生态
1
WRR|水分供应对蒸散发控制作用的广泛增强| 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在全球大部分陆地地区蒸散发主要受土壤湿度限制,而非水汽压亏缺,且土壤湿度对蒸散发的影响在广泛地区显著增强,这一趋势对理解陆地水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JEM|水资源约束下的生态恢复模式规划以加强干旱地区景观管理可持续性|景观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水资源约束的生态恢复模式规划框架,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恢复情景,提出了增强干旱地区景观可持续性的方法。
3
Sustain. Cities Soc.|Increasing human-perceived temperature exacerbated by urbanization in China's major cities: Spatiotemporal trends and associated driving factors|信大水文
该研究分析了中国自1960年以来气温和体感温度的时空变化,揭示了城市化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及其潜在驱动因素,发现城市化显著加剧了体感温度的增加,尤其在北方城市更为明显。
4
Nat Ecol Evol|极端高温强度增加导致全球陆地碳汇能力减弱|地学科研动态
研究发现,过去40年中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全球陆地碳汇能力减弱,尤其是热带地区,其碳汇能力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从初级生产力的减少转变为生态系统呼吸的增加,以及由温度或土壤湿度控制向蒸汽压亏缺控制的转变。
气候变化
1
NCC|“临界点”概念在气候变化研究和行动中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双碳NetZero
文章批判性地分析了“临界点”概念在气候变化研究和行动中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指出该概念可能过度简化复杂系统动态,导致误解和政策瘫痪,呼吁更具体和多样化的风险沟通与治理框架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2
Science|Recent global temperature surge intensified by record-low planetary albedo|气象学家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洋上空低云的减少,导致地球反照率降至历史低位,吸收更多太阳能量,这一变化可能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3
ERL|过去 5000 年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SSPDDL鲁南数据设计研究小组
这篇综合评论考察了过去5000年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强调了社会生态系统在气候和环境压力下应对压力、维持功能和演变为更理想系统的能力,以及多样的措施提高社会系统的韧性水平,如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知识和技术、加强社会组织和合作。